大家都知道,从古至今西沙群岛就是我国领土,而今天要说到的东岛,位置就在西沙群岛东部的宣德群岛,虽然西沙群岛也有几十个岛屿分布,但东岛的面积就算里面比较大的一个了,也是开发时间很早的一个岛屿。
在很多年前,东岛上就有人类居住了,如果你要问是哪国人,那答案肯定是中国人!所以,即便时间过去了这么久以后,我们还能在岛上发现明代建成的建筑物,而且,东岛以前也有几个“曾用名”,比如丰润岛,我们目前都叫的东岛这个名字,其实是1983年以后正式命名的。
与南沙吹填而成的岛屿不同,虽然岛上也有一些椰子树这类人工种植的植物,但这是一个百分之百天然形成的岛屿,上面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植物,仅仅是高等植物就超过了20种。既然一个岛上有这么多丰富的植被,自然也会让不少野生动物选择在这里安家繁衍后代,由于岛上的鸟类数量数以万计,品种也超过了五十种,其中种群成员最庞大的就是白鲣鸟。
所以,西沙东到还设立了专门的白鲣鸟自然保护区,这也是全中国所有同类保护区种鸟类动物分布密度最大的一个。不过,要说中国西沙东岛上的什么动物曾引起很大轰动,那应该就是 “东岛野牛群”了,因为很多人都感到很疑惑,一个四面都是水的岛屿,怎么可能有野牛从天而降,而且数量还达到好几百头?
事情其实是这样的:
西沙东岛上的“野牛群”,没有一头是真的野牛,它们只是在东岛生活多年以后野化了,实际上家牛,大概是在公元1659年前后40年左右登上东岛,这个时间恰逢明末清初,大概是当时的流亡人士将家牛带上逃到了东岛。
要知道科学家们搞研究都讲究证据的,而西沙东岛野牛群的真实身份和登岛时间也一样,只不过你可能很难想象,这一次的证据竟然是出自牛群的粪便!
原来,东岛上有一个牛塘,位置就在这座岛屿的东南部,平时牛群就是在这里喝水的,虽然牛塘距离海岸只有100米的样子,里面的水含有不少盐的成分,但是,牛群也没有别的选择了,有时候喝完水随便也在旁边拉个大便。
然后,科学家们就把注意力放在了这个牛塘身上,因为它的“三段式沉积”特征被发现了, 96厘米以下的部分为一层、96厘米以上到25厘米的中间层,25厘米以上又是一层。
大概1300年前的时候,这个牛塘还没有显现出来,当时的位置还在海面下方,这就解释了那个时期牛塘里的沉积物为什么主要都是珊瑚和贝壳的碎屑,这些沉积物对应的就是96厘米以下的那层,而中间层和最上面那层对应的沉积物,则分别是含有海鸟粪的褐色珊瑚砂沉积和含有海鸟粪和牛粪的珊瑚砂沉积,也就是说,虽然上面这两层都是珊瑚砂沉积,但最上面这层有很多牛粪,这些牛粪就是牛群上岛后遗留下来的。
那么,科学家是如何测算出牛群的登岛时间呢?其实说出来就很简单了,因为在牛塘有牛粪沉积物这层,同时也有种子被保存了下来,然后研究人员就利用加速器质谱碳-14测年得出:种子的年龄应该是在350(±40年)这个区间。如果你觉得这个方式还不具有信服力,其实,当时还在一个泥心界面中发现了保存相对完好的牛粪,结果也显示出了差不多的时间,为了验证结果的准确性,研究人员还在牛塘的不同位置进行了沉积取样研究。
的确,在专家们弄清东岛牛群不是牛群以后,就已经提出东岛上的“野牛”数量需要进行控制,一是规模最好不超过200头,因为一旦这个群体的数量太大,就会对岛上的其他动植物造成明显影响,牛多了就会吃更多草和树皮,那鸟儿的生存环境就会变坏。
这一点也已经验证过了,在研究人员第一次上东岛的时候,当时牛群就因为被特殊保护而繁衍到了400头左右,丛林里有很多“牛道”,却大片都没有草地,一些植物的树皮也被扯落得到处都是,这些都显示出东岛上得丛林生态已经因为牛群繁殖过度受到破坏,所以,当时就建议而已适度捕杀这些野化的家牛,避免过度繁殖。
二是数量最好也不要吃的只有几十条,因为这很可能让唯一有野花家牛生存的岛屿,再次变成一头牛都没有的岛屿。这也是因为在研究人员下一次上东岛的时候,发现要在丛林里面行走已经比较困难,曾经的“牛道”到处都是蜘蛛网,植物倒是长得十分茂盛,这一了解才知道,原来岛上的野花家牛已经只剩50头左右,然后研究人员就建议东岛要暂停捕杀牛群。
总而言之,东岛上的确有牛群,但不是野牛群,而是野化了几百年的家牛;另外,东岛上的牛群可以捕杀,但前提是数量比较稳定,最好是在避免过度繁殖破坏生态的条件下进行捕杀,不然这些牛群就会在东岛上消失,生态系统的稳定需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