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已经变绿,黄河水也变清澈了,还能否重回盛唐时期?

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以前的确有两个观点,一是“水成说”,也就是黄土高原是被黄河携带的泥沙堆积出来的,顺便还在下游堆出了冲积平原;二是“风成说”,意思是黄土高原的所有黄土都是通过大风刮来的,因为大片隔壁和沙漠地带就位于黄土高原的西北方,每年冬春时节,冷空气吹动沙尘有沙尘暴天气形成出吹向东南方。

黄河不仅仅是一条河,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又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可能有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人类祖先会选择这样一个地方繁衍生息,竟然没有选择在长江中下游或华北平原这些区域生存?

其实,很多年前的黄土高原,不管是气候,还是地理环境都与目前大家看到的情况不同,人类早期没有那么多先进的工具,黄土高原在被过度放牧、开荒和开采矿藏以前,也是一个好地方,这里水草丰美,松软的黄土也比较容易种一些粮食;而且,这里的房子不用砖瓦,挖一个窑洞就行,还能保持冬暖夏凉。

黄土高原是大风刮来的?

截至目前,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更多证据更支持“风成说”,也就是说,黄土高原是大风刮来的,黄土就是从隔壁和沙漠吹来的,科学家们还通过一些科学测定方法得出黄土高原的沉积时间应该不止258万年了,这个理论也侧面推翻了黄土高原“水成说”。

虽然很多人都没经历过强大的沙尘暴天气,但大风天气在很多地方还是不那么罕见,风吹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规律,那就是越近的地方风力越大,越远的地方风力也就越小,至于沙尘也有大小和轻重之分,那些重一点、大一点的沙尘就会先散落在地面,被吹向更远地方的沙尘自然就又小又轻,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黄土高原的不同位置,为什么会存在黄土颗粒大小、以及黄土层厚度差异的问题,更多更重、更大沙尘散落的西北部,其黄土层,就是比东南部的厚一些,就连黄土颗粒看上去都要粗大一些。

为什么黄土高原不是黄河泥沙堆积起来的?

当然,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还太短,所以,没人亲眼看到黄土高原和黄河到底是哪天形成的。但是,要推翻黄土高原的“水成说”还是很简单的,巨大黄河泥沙量的主要来源就是关键证据:

要知道在黄河上游,河水可没那么多泥沙,要说黄河突然泥沙量陡增,变成全世界所有河流中泥沙含量最大的一条,实际上是在从青藏高原过渡到黄土高原的时候才发生的;

黄河流经地点的变化,可不仅仅是从一级地貌到二级地貌的简单过渡,还是黄河大量泥沙的主要来源。疏松的黄土高原土质,让流经此地的黄河河道,特别容易在7、8月降雨量大的时候冲刷很多黄土;

也就是说,黄河的大量泥沙(多年平均水平达到16亿吨),主要就来自于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大约可占到89%的样子,而这些泥沙中的90%,又都是在汛期的时候被黄河水携带入海的。

当然,黄河也是对黄土高原带来了巨大影响的,我们可以从黄河河道的走向看到,它并不是一路向东流入渤海的,而是在黄土高原上绕来绕去,直到有了秦岭才“被迫”向东流,这个过程不仅让黄河水携带的泥沙量更大了,同时也让黄土高原被“切割” 为一点也不规则的很多块儿,不仅高低不平,还千沟万壑,但也正是这些裸露出来的“切割面”,才让科学家们更好的了解到过去那么多年黄土高原经历了不同气候,比如:

在气候温暖湿润的一些年份,就会有更多植物腐殖质沉积在这片土地上,这个时期的黄土看上去也就没那么黄,反而会有些发黑,与此同时,埋藏在黄土里的一些矿物,也会在经历较多的降雨以后因为发生氧化反应变红。

黄土高原已经变绿,黄河水也变清澈了,还能否重回盛唐时期?

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目前的黄土高原可以说是大变样了,很多原本光秃秃的地方,都已经被绿树覆盖,不仅整体森林覆盖率提升了不少,部分地方的森林覆盖率更是超过了50%,这个数据在黄土高原的确实现可是难度很大,一代又一代人的汗水和劳作才换来的结果。

随着黄土高原变绿,黄河水的确也清了不少,直接原因就是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在得到控制以后,被河水冲刷的泥沙量也就减少了。不得不说,在黄河治理这件事上,我们的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后面需要注意的就是那些修建年代已经比较久远的拦沙工程,该修复的就要定期修复,尤其是淤地坝。

应该不少人都有了解到,在盛唐时期结束之前,黄土高原都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华夏文明中心,这的确与环境变化和人类生产活动有关。到但即便黄土高原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都恢复到盛唐以前,恐怕也无法再次发展成现代文明中心,这与目前的情况、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都有很大关系,这个问题看看一看一线城市的分布特点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