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叶,是何时开始种植的?

我国是最早种植茶叶的国家,现在已形成以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为主的西南茶区,以浙江、湖北两省为主的江南茶区,以福建省为主的华南茶区和以河南省为主的江北茶区。

至于我国是从何时开始种植茶叶的?至今已无相关史料明确的记载了。

不过,根据现存相关史料记载,中国饮茶在西汉已有,魏晋时成为宫廷高级饮品,唐代,在统治者及知识分子范围内得到普及,很多平民百姓也已开始饮茶。

可见,茶叶的最早利用要早于西汉,因为茶叶栽培利用的发展和传播在早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有时消费也往往能促进生产。随着茶叶消耗量的增大,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发达起来。

唐朝时期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广东、贵州等省的广大地区都是产茶区。

实际上,茶叶的生产种植有独特的区位地理要求。因为茶树适应较酸性的土壤,喜温喜湿,多种植于丘陵区,其对于地形、气候、光照、水源等自然环境的要求也各不同。以上这些地区正符合相关条件。

其中,以皖南和浙东地区产量最大,安徽祁门一带“山木植落,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十七八”,当地群众绝大部分都依靠栽种和焙制茶叶来维持生计。

一些地区逐渐出现大型茶园和制茶作坊,大的茶园中仅采茶工就有上百人。茶叶贸易也十分活跃,江淮一带有陆续不断的运茶车北上,江西的浮梁是当时闻名的茶叶集散中心之一,那里茶叶堆积如山,品种繁多,光名茶就有二十多种。

茶风盛行,茶叶生产持续扩大,唐代出现了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茶经》作者陆羽(公元733年~804年),唐代竞陵(湖北天门)人,字鸿渐,自称桑莅翁,又号东闵子。

他原是一个遭遗弃的小孩,被附近寺庙的禅师收养,于寺中当小和尚,并改姓陆,名羽。

但是他不甘寺院的寂寞生活,逃出寺院,闭门读书。经过悉心研究,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他撰写出《茶经》一书。

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十节,阐述有关茶的起源、采制工具、茶的品种与制法、烹饮茶具、煮茶方法、饮茶风俗、茶的产地及等级、茶的典故、传说和药方等。

可以说是一本关于茶叶的大百科全书,对茶叶知识的传播和茶叶生产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为后世研究茶史提供重要资料。

如他在《茶经·七之事》中记载当时几乎所有可以搜罗到的有关茶人茶事史料。上自炎帝神农氏,下至本朝人物,极为详备,为我国茶业历史资料的保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至宋代,茶已成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江淮和秦岭以南各地区都在种植。尽管很多农民只是将它看做一项副业,但实际上一些茶农就是以种茶为生。

茶已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名茶种目繁多,如吴兴的紫笋、常州的阳羡、绍兴的日注、隆兴的黄龙等,都被誉为“绝品”;还有龙、凤、胜雪、密云龙、王液长春、万春银叶等数十种名茶。

当时还出现茶叶鉴赏专家,如蔡襄,此人茶识渊博,品茶能力强。据说有一年,他去福建建安能仁寺,寺里的和尚将自产的珍品“石岩白”与他品尝。一年后,他回到京师,前往朋友家做客。主人拿出上好的茶招待他,他端起碗来闻一闻便说:“这茶极像能仁寺的‘石岩白’,你是怎么得到的?”主人听后,非常佩服,因为这茶的确就是“石岩白”。蔡襄著有《茶录》一书,流传至今。

唐宋以后,饮茶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元代武汉臣《李素芝风月玉壶春杂剧》中云:“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将茶与柴米油盐酱醋并列在一起,成为人们生活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可见茶在当时人们生活中已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明、清两代,名茶种类已达四五十种,已分绿茶、红茶、花茶了。

公元五世纪,我国茶叶开始输入日本、朝鲜等亚洲一些国家。十七世纪输往欧美各地,十八世纪末,午后饮茶成为英国非常讲究的习俗,随后饮茶之风盛行全球。

如今,茶叶和咖啡、可可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许多国家纷纷从我国引进茶树、茶籽以及制茶工具等。

总之,贸易、交通、技术、人口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促进了我国茶叶种植区域的扩大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