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是清朝级别最高的封疆大吏,是当时无数官员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然而自从鸦片战争以后,有一个地方的总督职务却让许多人唯恐避之不及,那就是负责广东、广西两省军民政务的两广总督。
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了清朝的国门,此后广东便成为清王朝与英国殖民者交涉、对抗的桥头堡。两广总督身为清朝在广东级别最高的军政长官,自然要肩负起这一重任。然而当时英国的军事实力要远胜过清朝,所以无论交涉还是对抗,清朝这边往往都是注定吃亏。
不过英国人虽武力强悍,可玩策略却远不是清朝官员的对手。为了阻止英国人进入广州城,连续几任两广总督都采取了拖延战术,今天说要等皇上旨意,明天说广州城内的老百姓不开心。英国人好不容易等到约定时间,两广总督又换人了,新上任的总督表示前任答应的事情不作数,所有事项还得重新商定。
1852年,叶名琛接任两广总督,此时离约定允许英国人进入广州城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时间。
叶名琛是湖北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人,早年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之后一路平步青云,不到40岁便成为了广东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干部。后来两广总督徐广缙被调去镇压太平军,叶名琛便接任了总督职务。
叶名琛上任不久,香港总督包令(英国人)就再次提出入城请求。结果毫无意外,叶名琛也以各种理由婉拒。英国人渐渐意识到,想要通过交涉手段进入广州城应该是永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1856年,广东水师在一艘名为“亚罗”号的三桅帆船上抓获了两个海盗,并扣押了船上的其他十名水手。“亚罗”号之前在香港注册登记,但事发时已过了有效期,而且该船的船主也是中国人,唯一与英国相关的只有船长是雇佣的英国人。
按理说,广东水师在“亚罗”号上抓人与英国没一点关系,可英国领事巴夏礼却在这件事情上大做文章,宣称清朝侵犯了英国的主权。
为了安抚英国人,叶名琛派南海县丞亲自带队,将被扣押的12名水手送到英国领事馆。除了道歉以外,其他条件已完全遵照英国人的要求做了。整个过程基本上做到了有理、有利、有节。
然而此时的英国人哪是关心这几个水手的死活,他们的真实目的只是想找到一个发动战争的借口。于是在“亚罗号事件”发生二十余天后,英国的军舰开始炮轰广州城,“第二次鸦片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后世称叶名琛为“六不”总督,即“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可事实上,在战争爆发当天,叶名琛就在广州成立贴出告示,号召军民同心,共御外敌。同时,他派出乡勇去袭扰英军大营和香港的基地,并对香港实施禁运。此外,叶名琛还启动了自己安插在香港多年的情报人员,为他送来英国人的最新动向。几乎所有能用的办法都给用上了。
然而,清军原本就不是英军对手,更何况当时清军精锐已全部被抽调去镇压太平军了,留在广州的都是些老弱残兵,这就导致双方实力差距更加悬殊。
另外,叶名琛的情报人员也很不靠谱,经常传递错误信息。比如英国人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获胜,可传给叶名琛的情报却说英国被俄国打败。这就严重误导了叶名琛对战争形势的判断。
最终在坚守了两个多月后,英军攻入了广州城。广东巡抚柏贵、广州将军穆克德讷先后投降,身为两广地区最高军政长官的叶名琛却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了大义凛然的气节,拒绝向敌人投降。
英国人认为叶名琛主政两广多年,素有清廉之名,担心当地军民会联手前来营救,因此决定将他送往印度的加尔各答。可事实上,叶名琛被俘的消息传至北京后,咸丰皇帝怕英国人会以叶名琛为人质来要挟两广军民,所以第一时间就下旨罢免了叶名琛的一切职务。
此时已离开中国的叶名琛当然不知道这些事情。他在英军的“无畏”号军舰上漂泊了将近50天,虽然英国人对他以礼相待,但期间还是饱受晕船之苦。为了不丢大清朝的脸面,每次英国人要来见叶名琛时,他都要穿戴整齐才出来。当他抵达加尔各答后,自知此生回国的希望已很渺茫,因此便以“海上苏武”自居。
在吃完自己携带的食物后,叶名琛决定效法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拒绝吃外国人的粮食。
1859年4月9日,绝食一个多星期的叶名琛离开人世,终年52岁。
叶名琛为官清廉,政绩颇佳。在被英国人俘虏后又能坚守气节,绝食殉国。像他这样的人物在历朝历代都理应受到朝廷表彰。然而咸丰皇帝却认为叶名琛没处理好与英国人的关系,以至于重启战端,因此给他的评价是“该督已辱国殃民,生不如死,无足顾惜”。
叶名琛主政两广期间曾以铁腕手段镇压了当地的农民起义,所以他的人物形象在近现代被宣传成了站在人民对立面,为封建腐朽王朝卖命的鹰犬。可平心而论,在其位,谋其政。以叶名琛当时的立场来说,他的做法也并无不妥之处。
客观来说,叶名琛算得上是一位好官,史书上并没有给他一个公允的评价。有人曾给叶名琛写下一幅挽联:“公道在人心,虽然十载深思,难禁流涕;灵魂归海外,想见一腔孤愤,化作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