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灵吸怪
字数:2046,阅读时间:约5分钟
编者按:曾经有网友留言问,封建时代的中国,后代的部队能不能对前代部队形成碾压?这是~~~~~没问题的!什么虎贲背嵬羽林卫,姜尚诸葛戚少保,看我大清赛电枪架起来,克虏伯放起来,全给突突了。袁大帅说完,谁赞成谁反对?不过我猜冷研的读者想听的可能不是这个答案。那咱们限定范围,只说冷兵器。
在整个冷兵器时代,武器的进步是十分缓慢的。秦汉的刀剑保存状态好一点,大清国都能用,也还挺好用,但这不能说明从汉至清,武器没进步。中国古代短兵走的是另外一个方向,就是从追求绝对性能走向适应操作者。以汉代为例,当时的刀剑长、直、硬、轻,品质冠绝历代。其在社会上的普及程度,封建时代无出其右。可考的最远销售记录远达黑海左岸色雷斯(今保加利亚)地区。
▲两千多年前黑海沿岸的“中国制造”
所谓出道是巅峰。难道后代子孙就这么无能,再也造不出这么优质的武器?
并不是。真相是从汉代开始,专业的武器使用者越来越少了。
先说剑,细长的直刃汉剑有非常靠前的重心位置,这要求操作者的腕力,握力和小臂,肩膀的力量都非常出众,才能精确控制剑尖落点。
重剑尺寸和重量汉剑是相对接近的。但是重心差异就太大了。
汉剑绝对可以这样玩儿,但是没练过的人对上练过的人,在双方剑缠住的那一瞬间,弱势方会几乎彻底失去对武器的控制。因为汉剑重心太靠前,势能太大了。专业对非专业的优势在这一瞬间被急剧放大,原本新手可以拼双杀的场面,在这个场景下新手只会被完美击杀,甚至直接缴械。拼命都伤不到对手,普通人还不如用锄头。真用锄头人家反倒有点忌讳,一寸长一寸强么。
那么,为什么别朝用不了的剑,汉朝就玩儿得了呢?因为汉代是盛行决斗,崇尚复仇而且“老钱”遍地走的时代。汉代的社会形态能够支持全民练习击剑。另一个充斥专业武士集团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武器也是以长,直,重心位置均衡出名。
刀也是。汉刀不单长,直,刃窄,而且刀茎方且粗,东汉以后刀柄是两片木头贴在刀茎上,西汉的时候很多刀缠上刀绳就用了。由于刀茎的粗大,导致汉刀在挥砍时,振动是直接从刀茎传递到使用者手上的,简单点说就是特别“震手”。这样一来,把汉刀砍直就是极其有技术含量的事情。
结果从两汉魏晋开始,中式刀剑的刀茎就越来越细,刀刃越来越短,越来越宽,这都是为“兼职武士”考虑的变化。刀茎变细可以让震动更多地被刀柄吸收;刀刃短而宽既方便使用者把刀刃砍直,又方便使用者更好地控制落点。
进入清以后,刀柄又逐渐变长,使得受训不多的使用者可以快速地找到肩背用力的感觉。有些收藏的朋友在谈及明清两代存世武器时,不无鄙夷地说“和黑非洲水平差不多”,从锻造角度来说,很多存世兵器确实如此。但这个没关系,武器不是法器,它不能主动飞剑杀敌,武器再好也是配合使用者的。既然广大用户主职是矿工/牧民/农民/匠户,那他们平日里修炼的功夫必然是贴合日常生产实践的功夫。
▲毕竟,它便宜呀!
和现代竞技体育不同,古代武术追求的是“一通百通”,一门功夫所有的技术动作,都是从这一门功夫的核心动作中发展出来的。刀匠再厉害也是乙方,伺候甲方那天经地义。
《河北武林故事》这本书,基本上是搜罗河北当地故事汇总润色而成。基本故事设定是忠于传说的。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民间武师绝大部分没有固定传艺学艺场所,专职武师极少,少量专职武师的师承传承也都不可考,这与日本一间道馆开个几百年,师承传承全部有名有姓的情况大相径庭。近代武侠小说的所谓“门派”在故事里几乎毫无踪影。
大家都是在田间地头寻找那些传说中的高人学艺,学成后也几乎不靠武艺吃饭。偶尔的高光时刻就是除暴安良,一辈子有那一次了不得了。“兼职”的特色,导致文中几乎所有角色只精通一门武艺中的少量几项,还有不少直接用生产工具当武器的门派,四米以上的长枪也多是朝廷军队背景的人在练,马上功夫和射箭更是只有有名有姓的武举武将才会。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就是真有刀匠还原出一米多长的汉刀汉剑,也是不会有什么市场的。
那专业的使用者呢?比如明清的将门?这年代专业的使用者,开始追求偃月刀这样相对全能的长柄武器。这方面走的最极端的就是朝鲜。本来抗倭战争时,朝鲜通过浙兵悉心学会了全套的鸳鸯阵法,结果多年与后金的战争打下来,朝鲜人发现,还是像欧洲骑士那样一小撮精锐带一群炮灰打仗灵活便宜。于是偃月刀技术在朝鲜迅速开枝散叶,还重新独立演化出步战马战技艺[1]。需要多个训练有素的人集体合作的鸳鸯阵,反而没人练了。
这是进步还是退步?笔者认为都不是,这是“武器贴合实际”的演化,“适者生存”不能用“进步退步”简单概括。
参考资料
[1]蔡艺,邓秀文,凌艺嘉.朝鲜半岛偃月刀考·基于韩国馆藏汉文武籍的研究,浙江体育科学,2020年11月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灵吸怪,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