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添油战术”是最烂的战术,为何苏军却在斯大林格勒取得成功

众所周知,古往今来,各路兵家无不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奉为圭臬,而对“逐次投入兵力”的所谓“添油战术”却嗤之以鼻。很多人都把“添油战术”说成是最烂、最不靠谱的战术,将其戏称为“送人头”战术。然而,就是这样一种不受待见的打法,却使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大受其益。

苏军通过伏尔加河不断往斯大林格勒城内增添兵力,不仅成功拖垮了德军,更为最后的大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完成了史诗般地传奇逆转,由此改写了人类的历史。

那么,为什么苏军能够用这样一种被人普遍嫌弃的战术,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

上图_ 苏军与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外郊进行战斗

要想解答上面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何谓添油战术?添油战术又为什么会存在?

如果我们抛开那些复杂难懂的专业术语,而用大白话说,所谓添油战术,就是指在战斗和战役中,将己方部队分散为多个梯队、批次或方向逐个投入,使得单次展开的兵力总是无法达成对当面之敌的决定性优势。这就像给油灯添油,一次不够就加点儿,两次还不够就再加点儿。

应该说,这一战术从根本上讲,确实是一种于己不利、得不偿失的战术。因为我们都知道,分散兵力,不仅会降低己方部队在主要战斗区域内的实力,更会减少在主要方向上敌军的压力,使敌方伤亡减少,而使己方伤亡增大。

不过,存在即有道理。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绝对的金科玉律。逐次投入、逐次展开的添油战术,还真的就能在特定条件下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图_ 德国88毫米高射炮

就拿二战来说,随着各主要交战国军队机械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其部队在进攻中普遍大量使用威力强大的坦克、自行火炮、作战飞机,而步兵也大量装备了轻重机枪、迫击炮、火箭筒、无后坐力炮等武器。面对对手强悍的火力,如果还像一战中那样以密集的步兵队形去冲击敌军,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不用多说就能明白,那等来的一定是屠杀。

实际上自一战时英军在索姆河战役中以密集队形冲击德军、一天内即被机枪杀伤5.7万人以后,各国都普遍放弃了这种无脑的打法。例如苏军就在战术手册中明确规定放弃步兵的大规模集中,改为在坦克装甲部队支援下以线性阵列进攻敌军。如果一味地集中兵力、在主要战区展开大军,在二战的战场环境下极易被对手集火攻击,遭至重大伤亡。

上图_ 苏军步兵坦克协同进攻

另外,很多时候双方兵力都处于分散状态。己方为集中优势兵力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些时间可能会使敌军也集中起大量兵力。为了打乱敌军部署,通过添油战术,让手头上的小部队抢先对敌发起攻击,等援军陆续到达后,再不断以后续部队发起连续进攻。

如此做法确实增大了己方的伤亡,但即便不能歼敌,也可迫使敌左支右绌、疲于奔命,让战场态势向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不利局面下以劣胜优的一记妙招。

上图_ 斯大林格勒战役 旧照

“添油”无错,错在时机不对

所以说,通过添油战术,将部队划分为几个批次,不仅在时间上、也在空间上拉开一定的间距,将其逐个投入战场,这样虽然疏散了己方力量,但也降低了己方损失,从长久来看,有利于消耗敌军,从而为最后的决战创造条件。

而在斯大林格勒之战中,苏军在一开始恰恰就是面对德军在优势的兵力、火力下的猖狂进攻,不得不步步后退。然而,在斯大林格勒城市战的背景下,由于两军的交战面有限,很多时候只能逐房逐屋地进行争夺,而不能像野战那样展开一个很大的宽度和纵深进行攻防。

所以这个时候德军实际上有相当多的兵力都只能排在前锋部队后面,既得不到休息、又不能接战,其体力、耐心和士气就这样在无形中被消耗殆尽。

上图_ 斯大林格勒战役示意图

反观苏军,由于没有制空权,在火力上也处于被动,集中大部队去和德军正面硬刚无异于作死。但是,守城部队利用残垣断壁不断迟滞德军,而支援部队则在后方进行休整,并视情分批派出一定数量的援军渡过伏尔加河,协助守军发动反击,巩固防区。这样,苏军通过一点点地添油,既避免了机动过程中遭敌火力的密集杀伤,又能以最少的兵力拖住德军,让德军疲于奔命。到最后,攻城德军被弄得狼狈不堪,而苏军的反攻力量则聚集到位——谁胜谁负便一目了然。

所以说,从兵法上而言,添油战术是烂招,但只要时机恰当,也可以收获奇效。对于战术本身而言,没有对与错之分,关键就看统帅能不能把握机会准确运用之。

上图_ 德军士兵攻占了斯大林格勒郊外的一座工厂

油多了,自然可以淹死人

其实对于德军来说,他们在斯大林格勒之役的最正确打法应该是包围城市、切断补给,搞围城打援,或者通过不断挤压包围圈,把守城的苏军逼出来打野战,让德军引以为傲的装甲部队在野战中将之歼灭。

但是由于德军战线拉得太长,补给严重困难,加之秋冬临近,所以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通过围城和对手拼消耗,只能选择强攻城市以便尽早入城过冬。时间拖得越久,无论从战术、还是战略上,对德军越不利。

但德军的不利,却是苏军的优势所在,即苏军必须通过“耗”来拖垮德军。那么,怎么尽可能地拖住德军,就是苏军需要认真琢磨的事情了。很显然,通过添油战术,让一支又一支小部队进入斯大林格勒,把一个个残垣断壁变为街垒进行顽强抵抗,就足以使德军每前进一步都不得不付出巨大代价。

上图_ 1942年希特勒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但却卡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上

对于苏军的想法,德军当然心知肚明。所以战役期间,德军曾多次集中兵力力图突破至伏尔加河渡口处,意图切断苏军“添油”的“输油管”。但苏军毕竟背靠伏尔加河,无后顾之忧,再加上红海军的鼎力支持。德军有几次几乎可以将苏军驱逐到伏尔加河对岸,但却被红海军冒着密集炮火和飞机轰炸一波波送来的援军顶了回去,终使德军功亏一篑。所以说,油添得多了照样能淹死人,谁说分散兵力就一定是自杀呢?

古往今来,所有的战术归根到底都是为一定的战略目标而服务的。为了达成不同的战略目的,就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在适当的时机运用合理的兵力配置和有效的战术打法。如果时机不当却生搬硬套,那才是地地道道的纸上谈兵。

作者:林森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乔良《军官素质论》

【2】(英)利德尔?哈特《战略:间接路线》

【3】(美)戴维?M.格兰茨、乔纳森?M.豪斯《决战斯大林格勒》

【4】CCTV7纪录片《世界战史:二战经典战术之防御作战》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