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隋真
视觉化 / Ivan、Chris
插图 / Always
编辑 / KY主创们
大家晚上好,不知道有多少同学是读过昨天的上篇之后,守候着今晚的下篇呢?不要着急,先复习一下昨天上篇中的重点:
真正的爱需要同时具备“关爱”“责任感”“尊重”“了解”四个因素。
“无法真正去爱”的人可能有这四种取向:认为获得爱的唯一途径是别人主动给予,自己只能被动接受;认为获得爱只能依靠欺骗和掠夺;认为获得爱的唯一方法是尽量不消耗;认为爱的本质是一场交易。
“无法真正去爱”的人对爱本身有错误的认识,ta们可能在家庭中没有同时获得“无条件的爱”和“有条件的爱”,或是受社会的影响,把爱当作一种价值交换的交易。
可以通过培养独处能力、学习不功利地看待给予,尝试改变这些错误的“爱的取向”。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另一种情况,与“无法真正去爱”相反——ta们无法接受来自别人的爱。当意识到有人在给予爱,ta们就会感到不自在。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真的“无法接受爱”?
对爱的抗拒的核心是“不信任” 。
有时是不信任自己值得被爱,不信任自己有能力去维持一段爱的关系;有时则是不信任他人付出爱的动机,不信任对方能给自己想要的爱。
有时,我们会有意识地去表达这种不信任,比如直接拒绝来自伴侣的爱;而有时对爱的抗拒是无意识的,例如真的有人会认为,从没有人爱过自己,并为此感到悲伤,但其实这不符合事实。Ta只是受潜意识驱动,主动屏蔽了所有爱自己的人。
心理学家Harville Hendrix和 Helen Hunt(2004)在Receiving Love中,列举了当人们难以接受来自伴侣的爱时会有的表现,有些对爱的抗拒非常明显,而有些则比较隐秘:
难以接受爱的人,心里可能是这样想的:
在一些人看来,亲密关系首先是一场权力角逐(power competition),ta们在意谁是关系里更有控制力的一方,谁更占主动权,享受自己在关系中处于优势的感觉,希望是自己决定关系的状态。
Ta们错误地将“接受对方的爱”与“丧失关系中的主动权”联系在一起。认为一旦接受了别人的爱,别人就能够以“不再给予或收回爱”给ta们带来伤害。
仅仅是这样一种可能性的存在,就会令ta们感到虚弱、危险(Hendrix & Hunt, 2004; Gunther, 2014)。
有些人觉得伴侣爱的只是自己呈现出的美好的一面,而不是真实的自己。
Ta们拒绝这份爱,因为这份爱只是自己“骗”来的,而不是基于真正的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Ta们始终觉得一旦对方了解真实的自己,可能就会不再爱ta们。为了避免将来遭受失去的痛苦,ta们选择不去接受(Hendrix& Hunt, 2004)。
有些人坚持市场交换的原则,认为一旦对方给自己付出,自己就有义务要回馈对方的爱,这样才公平。但是ta们本身很抗拒对别人付出,也不喜欢被他人索取的感觉(Gunther, 2014)。
Ta们有时也认为,自己一旦接受了伴侣的给予,就等于亏欠了对方,未来对方能以此为条件提出要求。尽管ta们知道对方可能不会为难自己,然而,光是想到自己会丧失自主权,ta们就会感到不适。
有些人对自己持有负面的认知,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Ta们花费大量时间来成功说服自己:爱不是必需品,没有人爱自己也并不痛苦。而当ta们真正接受了别人的爱,敞开自己感受被爱的美好,ta们就不得不承认:被人爱是美好的。同时,ta们也就会意识到,过去从来没有得到过爱的自己是多么可悲。
有些人难以接受爱,可能是曾经遭遇过来自伴侣或者父母的高压型控制(Coercive Control)。对方可能口口声声说爱,其实只是打着爱的名义的操纵,来达到ta们自己的目的(Fontes,2015)。
高压型控制会瓦解一个人对他人和对爱的信任。
有时候,被高压型控制的人明知道对方只是以爱之名控制自己,依然会认同对方“你已经被给予了太多”的观点。同时,ta们在关系里常常为自己的“不懂得感恩”而愧疚。
久而久之,为了回避这种愧疚感,被高压型控制的人索性选择不去接受爱(Gunther, 2014; Fontes, 2015)。
有些孩子小时候只接受过父母“有条件的爱”:“只有达到我的要求,我才会爱你。”慢慢地,ta们感到父母只是爱自己的成就或者优秀的表现,而不是爱ta们本身。为了获得更多来自父母的爱,ta们逐渐习惯伪装自己,像戴面具一样,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外。
这个习惯在ta们长大后依然存在。通过“戴面具”,ta们获得了别人的注意和关爱。然而,ta们会觉得,伴侣的爱只是给予这个面具,而不是给真正的自己,甚至,ta们会嘲弄那些爱ta们的人,觉得那些人被假象欺骗很愚蠢,连带也轻视对方付出的爱。
但在内心深处,ta们又为没人喜欢真实的自己感到痛苦(E. Scott, 2011)。
在依恋类型中,回避程度较高的人——疏离型依恋(dismissing-avoidant)以及恐惧型依恋(fearful-avoidant)——会比较难以接受来自伴侣的爱。
疏离型依恋的人会持续地拒绝来自伴侣的爱,来避免和伴侣过于亲密;而恐惧型依恋者的态度较为反复,ta们有时疏远,有时也会亲近自己的伴侣,因为ta们内心深处依然害怕自己会失去伴侣的爱。
回避型依恋的产生可能是源于小时候照顾者的冷漠。当孩子感到痛苦或者紧张时,他们无法得到来自照顾者的关爱,甚至会得到照顾者不耐烦的训斥。渐渐地,这些孩子便学会更多依靠自己、避免依靠他人(Shorey, 2015a; Shorey, 2015b)。
低自尊的人倾向于负面地看待自己,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低自尊者通过拒绝来自伴侣的爱,来避免和ta们的自我认知产生冲突(Hendrix & Hunt, 2004)。
通过书写“爱的日记”,记录来自对方的爱,可以让我们更加注意到对方表达的爱,感受到爱。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爱的方式,要先尝试识别不同的爱的表达。同时在记录时尽量写下更多的细节。往后重温时,可以和对方一起讨论,自己更喜欢哪些爱的表达方式(Hendrix & Hunt, 2004)。
要改变不信任,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自己到底不信任什么。然后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不信任是不是对的。如果你觉得在亲密关系中做实验风险太高,可以先在其他类型的关系中进行实验。
试着告诉好朋友一个平时难以启齿的秘密。可能你会发现,对方在听了你的秘密后,依然喜爱你;即使对方给出了其他反应,你也可以问自己,对方这么做是否有缘由,ta的行为是否意味着所有人都不可信任。
通过实践,你可能会意识到自己原本的想法是错误的,或者它描述的只是部分的事实,从而更敢于信任他人。
有些人感受到他人的爱意时,ta们的身体会瞬间紧绷起来,像在抵御爱的“入侵”。有时这种“入侵”带来的不适感太强,以至于驱使人们退避。
当你因为接收到爱意而不舒服时,你可以先觉察一下身体内部的感受,随后深呼吸,告诉自己,负面的感受只是感觉,并不会真的伤害到自己。慢慢地将注意力从身上紧绷的部分,转移到身体上放松的部分。想象爱像是一团温暖的光芒笼罩在放松的部分上,并从那里流淌进身体里(Swan, 2016)。
通过改变对身体知觉的体验,让自己意识到:“其实我不是完全抗拒爱的,我的某一部分是可以接受爱的。”
对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的人而言,接受爱的前提是要学会如何更好地爱自己,欣赏自己的价值。
有一种提升自爱的方法是:如果你很讨厌自己身上的某种特质,那么,尝试去喜欢一个也有类似特质的人。通过发现那部分特质给ta带来的价值,你也会意识到自己原本厌恶的部分,也有值得被爱的价值(Swan, 2016)。
今日互动:你是一个难以接受爱的人吗?你遇到过这样的人吗?你怎么理解这样的人呢?留言分享一下吧~
References:
Beck, M. (2006). Overhelpers Anonymous. The OprahMagazine, 7(12), 103-104,106.
E.Scott, L. (2011). Why the narcissist cannot accept our love. The Path Forward.
FlowPsychology. (2016). Dismissive avoidant attachment disorder style.Flowpsychology.
Fontes, L.A. (2015). Invisible Chains:Overcoming Coercive Control in Your Intimate Relationship. New York: TheGuilford Press.
Gunther, R. (2014). Why can't I let love in? Psychology Today.
Hendrix, H., & Hunt, H. L. (2004). Receivinglove: Transform your relationship by letting yourself be loved. New York, NY: Simon and Schuster.
Shorey, H. (2015a). Fear of intimacy andcloseness in relationships. Psychology Today.
Shorey, H. (2015b). ComeHere-Go Away: The dynamics of fearful attachment. Psychology Today.
Swan, T. (2016). How to receive love. Teals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