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蛇会报复人类吗?广东一蛇窝被端,只抓到16条小眼镜蛇

蛇窝被端,16条小眼镜蛇被捕获,母蛇回来找不到小蛇会报复人类吗?先说答案:如果你当着母蛇的面,想要偷蛋,它必然会攻击。有些蛇甚至在受到惊吓的情况下会将自己的蛋吃掉。但如果是小蛇已经出壳,正常情况下,母蛇是不会复仇的。

事件发生在广东茂名,一商铺仓库内发现小眼镜蛇,老板捕获两只后发现还有很多蛇,便找来消防员,经过两小时抓捕,共捕获幼蛇16条,但未发现大蛇。因此有些民众担心大蛇会回来复仇。

母蛇会回来复仇吗?

蛇是冷血(变温)动物,并非是想说冷血无情,而是大多数冷血动物并不会抚养自己的孩子。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海龟。

海龟产完卵就会爬回大海,小海龟破壳后自己爬回大海。大海龟不知道谁是自己的孩子,小海龟也不知道谁是自己的母亲。如果你把海龟全带回家了,海龟妈妈肯定不会找你复仇,眼镜蛇亦是如此。

我国分布的眼镜蛇,主要是舟山眼镜蛇,也叫中华眼镜蛇,在南方一些地方俗称“饭铲头”,因为它处于攻击姿态时,直立起来的身子就像盛饭的饭勺。成年的中华眼镜蛇平均在1.2-1.5米左右,最长可达2米。

由于眼镜蛇属于冷血动物,所以不具备恒温调节能力,体温随环境而变,也就不具备比环境更高的体温,因此大多数蛇不存在“孵蛋”一说。眼镜蛇会选择在春季进行交尾,在夏季进行产卵,因为夏季温度最高,卵能从环境中获取最多的热量。眼镜蛇出壳周期一般为50-60天,取决于当年的气温,气温越高出壳越早。

母蛇一次产卵6-23个,由于繁殖期较长,所以母蛇产完卵后又累又饿,需要立即出去捕食。为此眼镜蛇会寻找隐蔽的地点进行产卵,每次吃饱饭后回来看上一眼。不过,在幼蛇破壳前,母蛇就已不见踪影,所以大家才找不到大蛇。

蛇是一种可以以小博大的物种,即使是一条小眼睛蛇所具有的毒液都可以置人于死地。一般情况下,只有成年眼镜蛇才会捕杀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幼蛇主要吃两栖动物蟾蜍、蜥蜴等等,应付起来绰绰有余,根本不需要母蛇照顾。

此外,眼镜蛇的捕食方式主要依靠用毒牙迅速咬住猎物,然后输入毒液,待猎物不动之后慢慢吞下。它们并不具备咀嚼功能,而是通过牙齿勾住猎物,然后颌骨进行伸缩运动吞食猎物,因此只能吃独食,不存在组团捕猎的情况,或者妈妈给孩子送食物。

基于此眼镜蛇破壳之后就是独行侠,只有成熟后,进行交尾时才会成双成对出现。如果蛇的密度较大,冬眠时也会出现几条蛇出现在同一蛇洞的情况,但它们并非群居动物。

综上所述,母蛇不会回来复仇:

第一,母蛇和海龟一样,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谁,跑哪去了,发生了什么。

第二,该蛇窝只是母蛇临时产卵的地方。选择在人类的仓库中可能是因为雨水较大,蛇洞被淹没,而仓库较为杂乱,比较适合隐蔽,因此母蛇故地重游的可能性不大。

蛇是会复仇的动物吗?

人类总喜欢将动物“神”化,这是人类的优势,脑容量较大,可以胡思乱想,但动物并非如此。动物世界中,只有哺乳动物的脑容量占身体的比例较大。脑容量小意味着能装下的“东西”少。动物本身不存在高等与低等,但动物学家却有高等动物,低等动物之说,这种区分源于不同动物的身体结构所导致的不同行为能力。

蛇等爬行动物都属于低等动物,因为它们的脑容量小,很多事情没办法过脑子,只能依靠神经反射,也就是本能。但它们的全身分布的神经特别广,即使“五马分尸”各部分都还会在神经的作用下进行活动。例如:佛山就曾经出现过厨师斩下蛇头,老板娘收拾厨房的时候被蛇头咬伤的事件,这是因为蛇死亡后,神经依然能存活一段时间。

人类也具备这种神经,在医院大夫经常会检查“膝跳反射”,这就是只依靠神经不依靠大脑的行为。你可以理解为蛇根本“没脑子”或“脑子不够用”,在这种情况下蛇难以产生“情感”,而情感是复仇的前提。

实际上,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生存策略更重要,情感并不能帮助动物在“生存与繁衍”的赛道上取得好成绩。例如,人类由于情感因素会选择“赡养老人”,但动物界不存在,老弱病残是天敌的首选,成年的个体面对天敌都不一定能跑掉,更不可能留下来保护老者。

此外,由于脑容量、辨识能力等因素,动物难以通过控制自身来避免近亲繁殖。即使是哺乳动物中的顶级掠食者狮子,在雄性狮子快成年时也会被母狮赶出狮群。还有外来的狮子打败老狮子后会咬死狮群中的婴儿,母狮只会在一旁无动于衷。只有少数脑容量较大且不惧怕近亲繁殖的物种才会出现复仇的现象,例如:具有高度发达与复杂社会关系的大象。

在以生存策略为核心的框架下,复仇与生存是相违背的,蛇不具备、也不会出现情感冲动,所以蛇不会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