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内刺客”突然就成了网红了,大家茶余饭后又多了一个笑点,其实这是一个提醒车主佩带安全带的图案信号而已。
不过话说回来,汽车内饰上的字母、符号和图案,实在是琳琅满目,确实非常实用和重要,但我们却又经常会忘记其含义和功能,有时候还会混淆和误解。有一点说起来大家一定觉得奇怪,就是为什么现在国内绝大部分车的内饰标识都是英文,而不是中文呢?
虽然国内也有汽车厂商内饰采用中文标识,比如比亚迪和讴歌。像比亚迪在中控台位置的按钮,基本采用中文标识,对于国人来说确实一目了然。
然而市场上这样的设计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疆哥今天来分析一下背后原因。
外部原因
1、受汽车设计法规和标准约束
汽车本身很多标识设计,是有国内或国外设计相关法规和标准约束的,这个是首要原因。标识的大小、形状、字体等,有些在法规标准里已经定下来了,不能更改。很多法规标准又是参照国际惯例,所以基本使用英文字符。
有些没有规定的,车企有自主发挥空间,但是一般还是会根据大多数习惯。一般如果超过3个字母或缩写容易造成混乱的,会设计一个宜读的符号(图形符号)。按键首选使用标准化简单图标。有时候通过图标没法完全表达意思的时候,也会加入适当的字符提醒。所以,设计内饰标志也是很严谨的,要考虑安全性和人机工程学等方方面面。
2、受国际惯例影响
汽车是在欧美国家最先发展起来,很多汽车技术和设计理念和标准都是欧美国家最先采用,再加上后来英文又成为国际化语言,汽车工业后起发展国家自然要向它们看齐,包括这些内饰标识标准。比如,大家一说ESP就知道是车身稳定系统,一说N挡P挡就知道是空挡和驻车档。就像你到一家餐厅问没有WIFI,你不会喊,“诶老板你这有没有无线局域网啊?”疆哥保证你不会被扔出去。
在汽车电子化程度还不算高的时候,汽车上的按钮多用于控制车内的多媒体系统、空调或者灯光配置,而这些功能其实是从家用电器“移植”过来。在80、90年代,收音机、电视机、CD播放机、空调等电器逐渐普及,无论是遥控器还是机身按钮都使用统一的符号或英文,老人小孩基本一说就会使用。
摩托车上的按钮没有任何文字标识,你听过有人抱怨不懂?汽车内饰标识自然也沿用与家用电器一致的文字或者符号。家用电器标识简单易懂,操作方面,在人们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已经深深烙印在潜意识里,从而约定俗成到全世界通用。
内部原因
从车企角度,谁不想把自己生产的汽车卖到全世界?上面提到的这些外部原因,部分决定了车企更愿意统一内饰标识设计语言,因为能降低没必要的开发成本。总不能卖给德国就换德文,卖给日本就换日文吧。
从汽车零部件供应链角度,各国车企很多零部件都是外包出去,而且基本实现全球化合作:伟巴斯图供应了全世界8成的天窗,爱信变速箱占据德系日系大部分市场份额,贝尔海拉是全球空调面板的生产巨头。这样大批量的全球供应,从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省成本的角度,销往世界各地的车整体设计都是基本一致的,很多零部件供应商当然也没有理由去改动约定成俗的英文标志。
不过比亚迪恰恰相反,它之所以可以坚持中文标志,很大程度是因为它的零部件大都是自制的,一个公司体系下的,管理和执行起来也比较容易。
中英文的本质差异
相比中文,英文字母占用面积小,比划更少,字母数才26个,同时可识别性高,带符号化属性,单词缩写后还可以高度概括各种内容,这些都是其天然的巨大优势。尤其在汽车内饰按钮上,优势更加明显。三个字母ABS,就顶上“轮胎制动防抱死系统”九个大汉字。当然你可以缩写字体,但这样就很难一眼识别出来了。如果驾驶员在行车中不能迅速识别标志,从而做出正确的操作,是很危险的。英文缩写,基本扫一眼就能够马上识别。
疆哥也觉得,真心没必要强制提倡在国产车内饰上推广中文标识。USB就是USB,非要写成优盘接口或者通用串行总线?BMW就是BMW,敢情还写成巴伐利亚机械制造厂?还是那句话经典——Less is more。
总结一句,中文会越来越国际化,但汽车内饰标识还是放心交给英文继续做主吧。
更多有趣有用有观点的汽车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车域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