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读书君
“如果只剩下一千个人,我一定是其中之一,万一只剩下一百人,我还是不放下武器,如果只剩下十个人,我就是那第十个人,如果只剩下一个人,我就是那一个人!”
——法国作家雨果在《最后的话》
如果要问阿富汗人,雨果是谁,可能很多人都答不上来,因为在那个落后、偏僻的山国,大多数人都是文盲。
阿富汗为内陆国家,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不过,纵使穷得啥都不剩,却不影响阿富汗人的“出名”。
作家雨果在《最后的话》写的这一段话,用来形容阿富汗人的“彪悍”,恰如其分。
01 阿富汗有多能打?
阿富汗,素有“帝国坟场”之称,两百多年来,英国、苏联、美国等大国均踏上过这片土地,欲从这里拿点什么。
然而,沙尘滚滚,黄土纷飞,无数战车辗过,也只能以折戟沉沙,损兵折将为告终,纵使是号称“世界超级大国”的美国,也同样只能摇头说“NO”。
迄今为止,还没有谁啃下阿富汗这块“骨头”。
阿富汗有多“刚”?
可以拿19世纪40年代的中英鸦片战争,和差不多同一时期的阿富汗与英国的抗英战争作对比,当时的中阿几乎都对英国进行抗战,而当时导火线的鸦片便是源于阿富汗和印度。
第一次英阿战争
就两国的人口数来看,当时清朝的人口数大概是4亿多人口,而阿富汗仅为三四百万人,其人口数对比相差的可不仅是数十倍,而是上百倍。
就入侵的人数来说,英国入侵清朝的人数多时约为2万,入侵阿富汗的人数约为1.7万,但是中国和阿富汗对英军的抗战结果却颠覆想象,清朝被英军打得土崩瓦解,狼狈不堪,而在阿富汗战场上,英军被打得几乎全军覆灭。
这在很大程度上足以看出,阿富汗人的战斗指数名不虚传。正如阿富汗那首民歌写道的:
“如果剑已出鞘,你就投入战斗吧,只有勇敢的人,才能凯旋回家!”
在敌人面前,阿富汗人向来是“所向披靡”的。似乎,阿富汗人,天生就是剽悍与“叛逆”的部族。
02 内陆之国阿富汗,位置为何如此重要?
贫瘠、落后、战乱,是阿富汗留给世人的普遍印象。
在外人眼中,阿富汗是一个穷山尽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国家。
阿富汗帕尔旺省
正如曾经那位翻越千山万水到达遥远国度,去取佛经的和尚,对于那条去往天竺的死亡通道的瓦罕走廊,如此写道: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
阿富汗,一个地处高山的内陆国。
不过,给阿富汗贴上“贫瘠”的标签还是不够准确,因为阿富汗是一个坐在金矿上的国家,其地下能矿资源之丰富,常常让人窥觊到犯“红眼”。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阿富汗的矿产资源价值超过3万亿美元,其金矿遍布全境,其中最著名的塔哈尔省砂金矿,砂矿总量约7000万立方米,含金量就达200-400克/每立方米。
阿富汗境内的矿物密度是闻名于世的,盛产金矿、宝石、油气资源等。
在古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话说中国,就曾多次向阿富汗,购买宝石等精美器物。
1978年,前苏联和阿富汗的联合考古队,就曾在阿富汗北部的蒂拉丘地,挖掘出了6座土坑竖穴墓。在这些墓穴里出土的古文物中,光是金银、象牙、宝石等稀罕珍贵文物就高达两万多件。
郑州博物馆“阿富汗国家宝黄”展品
所以,客观上说,阿富汗是一块富得流油的地方,并非贫瘠。
不过,大凡有财之人总是要被洗劫,大凡有财之地也免不了要被盯上。强盗和土匪向来都不分国度,种族,地域……
加上,阿富汗地理位置特殊。
阿富汗位于中亚、南亚和中东的交界点,西连伊朗,东连巴基斯坦,南与中国新疆喀什地区相接(由于中阿边境线仅有短而狭窄的92公里,且处在高山之端,鲜有人知阿富汗也是中国的邻国),被称为“亚洲的十字路口”。
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从此穿过,当年玄奘取经,也是从这里翻山越岭通过。
19世纪英属印度总督寇松勋爵,还曾将阿富汗戏称为“亚洲鸡尾酒”。
作为东西方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交通要道,阿富汗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不言而喻,相当于谁控制了中亚这个“中央欧亚地区”,谁就控制了世界。
为此,从古至今引来了众多的外敌入侵。
03 阿富汗的战争:外敌与内部之间的混乱争战
有人曾形象地将阿富汗概括为“一盘散沙”。
的确,阿富汗并不像是一个国家,而是像由无数的小国家组成的结构单位,他们各自自治,各自为战,谁也不服谁。
在外敌入侵时,他们共同抵御敌人,在外部威胁消除时,内部又开始四分五裂,相互对抗斗争。正如他们那句经典的谚语所说的:
“我和我的兄弟联手对抗我的堂兄弟,我和我的堂兄弟联手对抗外人,当没有外敌时,我对付我的兄弟。”
历史上最早提及阿富汗地区的,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伊朗的阿契美尼德王朝统治时期,当时的阿富汗被阿契美尼德王朝所统治,之后被亚历山大推翻。再之后,帝国分裂,长期混战,阿富汗东部先落入塞琉古王朝手中。
公元2世纪,阿富汗出现过短暂的统一。14世纪,阿富汗的大部分地区又被帖木儿征服。
到了17世纪-18世纪中期,伊朗和莫卧儿帝国在阿富汗人民的反抗下走向衰落,最终阿富汗才组建统一的国家。即便如此,直到1919年,阿富汗还是一个封建的半殖民地国家,长期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
1989年,苏联人前脚刚走,美国后脚就踏上了这片土地。
在此期间,有近350万阿富汗人流亡巴基斯坦,逃往伊朗的人数也差不多。难民们居住在边境地区的难民营,如奎达附近的哈扎拉镇等。
他们不允许找工作,不允许创业,因为政府担心他们抢了当地人的工作。他们只能蜷缩在到处被铁丝网包围着的难民营里,等待着联合国提供的基本的食物和水。(摘自《无规则游戏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一书)
可以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人间炼狱之地。
此外,阿富汗内部还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内乱问题。
苏联走后,阿富汗本土新的运动组织塔利班,如燎原之火一般崛起,登上历史舞台。他们高举铲除军阀、重建国家的旗帜,并且纪律严明、作战骁勇,同时主张恢复商业以及反对腐败,深得阿富汗平民的支持和拥戴。
与此同时,美帝国主义的“介入”,扶持阿富汗建立了新的政府,并与塔利班形成两股势力。
再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
面对外敌入侵,阿富汗象是永远打不死的“小强”,春风吹又生的野草……
04 小结
纵观阿富汗的历史,基本上就是一部不断抵御外来侵略,又不断进行内部分裂厮杀的战争史。掠夺、征服,刀光剑影的厮杀在这片土地上一遍又一遍地上演着。
由于常年战乱,社会千疮百孔,百姓的生活民不聊生,工业几乎停滞不前(主要以手工业和轻工业为主),经济上,严重依赖国际援助。
最终,阿富汗是在战乱的道路上,越陷越深,沦为世界上最贫穷,最不发达,捧着金饭碗讨饭的国家。
参考资料:
(1)陈有为著,风情·人情·世情
(2)鸦片战争与第一次阿富汗抗英战争比较研究——以军事素养、国民性与交通为中心的考察
对此,你又是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一起分享探讨~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