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长天起大云,中唐俊伟有刘蕡”谁是刘蕡?

唐朝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唐敬宗李湛遭宦官弑杀。同年,敬宗的弟弟、江王李涵被权宦王守澄拥立为帝,更名李昂,史称唐文宗。

唐文宗在位初期颇有明君之风,然而身为大唐天子的他却无法做到乾纲独断,因为以王守澄为首的宦官集团才是真正的幕后大老板。无论皇帝或宰相作出什么重大决定,王守澄都拥有最终的决定权。

面对宦官把持朝政的局面,皇帝不满意,大臣们也不满意,可没人敢站出来说什么,因为帝国的“刀把子”——军队,掌控在宦官手中。

太和二年(828年)三月,唐文宗亲自主持贤良方正科考试。这一科也算得上是人才济济,其中有后来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杜牧,还有后来成为晚唐名相的裴休。不过在所有考生的策论文中,最让唐文宗拍案叫绝的是一个叫刘蕡的考生。因为他的策论不仅文采斐然,而且他在文中直指宦官当权和藩镇割据的种种弊端,顺便还把宦官和藩镇军阀痛骂了一顿。

刘蕡的这篇策论文获得了许多人点赞,大家都钦佩其刚正直言的勇气。然而半个月后朝廷公布考试结果,杜牧、裴休等二十二人皆被朝廷录取,且授予相应的官职,只有刘蕡名落孙山。情理之外,意料之中。在当时的环境下,没人敢得罪宦官,刘蕡将宦官痛骂一顿,换来落榜的代价,这就已经算是从轻发落了。

然而,杜牧等二十二位上榜考生不仅对此事义愤填膺,而且深感惭愧,他们说:“刘蕡落第,我辈登科,岂不令人汗颜!”随即大家联名上疏,请求将他们的官职转授给刘蕡。与此同时,朝野上下为刘蕡鸣冤叫屈的人也不在少数。

面对汹涌的舆情,唐文宗采取默不作声的态度。虽然他心里非常赞同刘蕡的观点,可他的皇帝宝座都是宦官给他搞来的。换言之,宦官们能将他抬上位,自然也能将他搞下台。在此情况之下,他这个天子又能有什么态度呢?

最终,刘蕡黯然离开了京师。在此后二十余年,他辗转各地,先后成为几个地方节度使的幕僚。但终其一生,刘蕡都未能正式步入仕途,他的身份始终都只是个不入流的“吏”。

“千载长天起大云,中唐俊伟有刘蕡。孤鸿铩羽悲鸣镝,万马齐喑叫一声。”——《七绝·刘蕡》

中晚唐的时局可谓暗无天日,长期受困于宦官、藩镇、党争之中。刘蕡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吼出一种不同的声音,也算是漫漫长夜中点亮一丝微弱的光芒。虽然明知不能改变大局,但却依然拼尽全力,这或许才是读书人真正的风骨。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