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航天员穿着新一代航天服出舱,美国为啥还穿40年前古董衣?

神舟十二号乘组的航天员再次出舱了!

和上次一样,这一次也是由两名航天员进行出舱活动,另一名航天员在舱内辅助,在这一次出舱时,将会进行更多的组装活动。

两个月内两次出舱,这频率让美国人都羡慕了。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航天员想要出舱活动,必须要依赖一件衣服“舱外航天服”。

我们知道,无论是我国的空间站还是国际空间站,都是在距离地球表面400多公里的高度运行,这里几乎没有大气层,没有臭氧层,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能够直接照射到这里;这里也没有地球磁场,而地球磁场可以帮助生活在地球表面的人抵御带电粒子流。

还有,舱外几乎就是真空环境,没有氧气,也没有大气压,使得人类根本无法在舱外生活。太空中还有很多太空垃圾,这些太空垃圾的运行速度非常快,一旦被太空垃圾击中,就有可能直接殒命在太空中。想要在舱外活动,必须要穿着特制的“航天服”。

舱外航天服,其实就是一个微型载人飞船,它配备了生命维持系统,能够调节航天员的体温,气压等;还能够保护航天员们免受宇宙辐射的伤害;另一方面,舱外航天服还要能够支持航天员们在舱外自如活动,安装调试器械。

可以说,舱外航天服是航天员出舱的关键所在,而世界上能够设计和制作舱外航天服的国家并不多,全世界只有三个,分别是我国、美国和俄罗斯。

然而美国却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那就是自家使用的舱外航天服太老化了,早就应该被淘汰了,然而新的舱外航天服又遥遥无期,以至于每次出舱都只能使用破旧的舱外航天服,为此,还出现过很多事故。

美国出舱的事故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时,美国设计了18套舱外航天服,尺寸一共有5种,从超小号一直到超大号,能够满足不同身高的宇航员穿着需求,只不过这些尺寸都是为男性而设计。

原计划这些舱外航天服的服役时间只有15年,但现如今这些舱外航天服中的一部分依旧在服役。

在执行任务和日常消耗过程中,美国损失了一部分舱外航天服。其中4套在“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灾难中损失,还有一些已经被损毁,无法被使用。只剩下4套勉强能用,更为尴尬的是,这四套只有两种尺寸:中号以及大号。

对于女宇航员来说,男性的大号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原定于2019年3月进行的首次全女性太空行走不得不推迟。

这仅剩的4套舱外航天服,还已经老化严重,甚至威胁到了宇航员的生命。

2013年,美国宇航员克里斯托弗·卡西迪与意大利宇航员卢卡·帕尔米塔诺,原计划要出舱活动6小时15分钟,但在舱外活动1个多小时后,意大利宇航员卢卡·帕尔米塔诺的舱外航天服头盔出现了漏水,在太空行走的1个小时时间里,头盔里积了将近两升的水,导致他无法看清外界的环境,也难以与同事交流,更难以呼吸,差点儿导致了他丧生,幸运的是他依靠身上的缆绳回到了国际空间站。

2016年,宇航员蒂姆·科普拉也遇到了漏水事件,所幸在第一时间宇航员就终止了任务,

美国舱外航天服老化严重,且多次出现安全事故,早就应该淘汰,但遗憾的是,他们至今仍未研制出新一代的舱外航天服。

原计划研制的新一代舱外航天服,已经投入了4.2亿美元,但至今仍未研发出来,未来NASA或需要再投入6.25亿美元来加快航天服的开发时间,但即使如此,美国新一代的舱外航天服也不可能赶得上2024年的登月计划。

我国舱外航天服

神舟十二号3名航天员所使用的舱外航天服,是我国研发的第二代“飞天”航天服,其中第一代“飞天”的造价高达3000万人民币,可想而知第二代飞天航天服的造价有多么高昂。

我国第二代舱外航天服使用了很多轴承,航天员在舱外活动时,可以很方便地安装舱外设施以及进行科学实验。

另外,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手套灵敏度非常高,能够让航天员握住直径5毫米的东西,几乎可以操作所有的精密化工作。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新一代舱外航天服是最近新设计出的,没有美国舱外航天服的老化、破损等问题,能够更好地配合航天员完成舱外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