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本里有这样一篇课文《朱鹮飞回来了》,让我们深深的记住了这个珍稀的物种朱鹮,在文章的背景时间内朱鹮已经陷入了灭绝的境地,日本的最后一只野生朱鹮已经死亡,动物园里的朱鹮也早都失去了繁殖能力。而我国自从1964年在甘肃捕获的一只野生朱鹮以来,就很难见到野生朱鹮的踪迹。
为了寻找朱鹮在我国的生存情况,科考队员在各地寻找野生朱鹮生存活动的踪迹。而出现在小学课本中的那篇关于朱鹮的课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
在我们的记忆里只知道朱鹮是一种珍稀的鸟来,那个时期它已经濒临灭绝,1981年在中国境内野生朱鹮最少仅剩下了7只,几十年过去了,很多人并没有关注朱鹮,甚至更多的人认为朱鹮可能已经灭绝了。而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在全国范围内朱鹮的数量已经突破7000大关,而5000余只集中在陕西省,汉中境内就占据了3000余只,朱鹮真的飞回来了!
很多人可能一脸懵,这几十年间到底发射了什么,朱鹮是如何从7只繁衍到7000只,实现“鸟生”的逆袭?
认识朱鹮
朱鹮(huan)在生物学分类上是鸟纲-鹳形目-鹮科-朱鹮属下的成员,在1981年以前科学家最后一次见到野生朱鹮个体是在1964年,在这将近17年的时间内没有人再看到野生朱鹮存在,在1978年中国科学院的考察队开始在东北、西北以及华北三大地区展开调研,最终在1981年5月在陕西省的一个山林里发现了7只朱鹮,其中4只是成年的,3只是幼鹮,这令科学家非常的兴奋,但同时也深深的担忧,这可能是中国境内仅存的7只朱鹮。
在中国秦岭生活这四种珍稀的动物,它们被称为“秦岭四宝”,它们特别是金丝猴、大熊猫、羚牛和朱鹮,今年的全运会在陕西举办,它的吉祥物就是秦岭四宝“金金、羚羚、熊熊和朱朱”。
朱鹮是一种非常漂亮的鸟类,有着典型的长腿、长脖和长嘴,它的别名为朱鹭,整体颜色为白色,在非繁殖期头部、背部以及两翅尾缀有粉红色。当繁殖期到来它们的身体会分泌出一些小颗粒来点缀自己,头部肩部颈部都会点缀成会灰黑色。在温带的山林以及丘陵地带都有朱鹮的分布,尤其是那些靠近水稻田、池塘以及溪流的地方是朱鹮的最爱。
因为它们多喜欢在水稻田边上觅食,主要以小鱼、小虾以及泥鳅、蚯蚓等为食物。正是因为它们的活动习惯,也导致了朱鹮曾经数量的减少。因为随着人类的发展对于农药等过分依赖,朱鹮在水稻田边生活捕食,身体内的农药成分越积越多,最终导致繁衍受阻。再加上人类的一些捕猎行为,早期监管并不健全,导致朱鹮的数量大减直至将近灭绝的状态。
中国如何助朱鹮实现7000只的逆袭?
朱鹮从最少7只,到目前的7000只,这40载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朱鹮实现如此大的逆袭。
要像保护这7只朱鹮那么就需要完美的解决它们住和食的问题,目前国际上保护濒危的野生动物主要采取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就地保护(in-situconservation),第二种是异地保护(ex-situconservation)。这就要看野生动物的生存地情况,如果已经完全不适合就地保护,那么就只能全部迁移走建立新的保护区,或者干脆人工养殖进行保护。
而我国对朱鹮的保护同时采用上述两种方式,异地保护相对简单,而就地保护难度却极大,首先是要解决朱鹮住的问题,因为朱鹮的栖息和繁殖都要在较高的林木上,需要营巢繁育后代。因此朱鹮保护区内会对重点的树木进行编号挂牌,这些树木是完全禁止砍伐的,因为朱鹮必须要在这些树木上建立巢穴和夜晚栖息。
同时还会组织人员对朱鹮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设施进行搬迁,最大可能地减少人类活动对朱鹮的影响。除此之外前文已经提到了,朱鹮特别喜欢在稻田附近活动进行捕食,为了保证朱鹮可以自由的捕食,并且食物链还要充足,因此在朱鹮保护区就要有充足的水田。
水田是有了,最后就要考虑最重要的问题了,那就是农药和化肥的问题,这也是曾经朱鹮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因此对朱鹮保护就必须要禁止农田使用化肥和农药,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损经济收益的。当然保护区也对此进行了补偿,同时建立绿色食品的品牌,最大程度减少经济损失。
解决了朱鹮的栖息和食物问题,接下来就靠它们自己的繁殖能力了,我们要相信任何一个物种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就这样四十载过去了,朱鹮的数量也从7只涨到了7000只。
还有一点值得提一下,我国对朱鹮的保护可谓是下了最大的力度,猎杀一只朱鹮要判刑10年,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案例存在的。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18年西安的冯某和郝某在路边用弹弓打下了一只大白鸟,用衣服包裹着返回家中,后来发现其存在脚环并且有编号,两名男子才感觉到害怕,遂把受伤的朱鹮扔到了家附近的河道中,导致朱鹮的死亡。最后两名男子一个被判了10年,另外一个判了8年,可谓是送上了自己最好的10年。
从这里足可以看出来我国对朱鹮保护的决心,目前来看这40年保护者的辛勤付出有了巨大的收获,7只到7000只,这是一次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成功的典范了!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