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中国空间站的三名航天员:刘伯明,聂海胜,汤洪波,已经在太空工作生活两个月了。
在这两个月里,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出舱活动以及设备安装,时长更是达到了惊人的7小时,创下了中国航天史上的新纪录,而随着刘伯明和汤洪波的摄像机镜头,地面上的我们也得以一览太空和地球的震撼景象。
从后续传回的画面中我们还能看到,当空间站进入向阳面时,来自1.5亿千米外的太阳光是非常刺眼的,看不见星星,不过这都可以理解,毕竟太空中没有大气吸收减弱太阳光,地球的白天也一样看不见星星。
但当整个空间站进入背阴面时,在太阳光已经被地球挡住的情况下,摄像机镜头中的太空却还是漆黑一片,完全不像地球夜空那样繁星点点。
按理来说,在没有大气活动干扰星光的地球背阴面,我们应该看到一片无比璀璨明亮的星海才对,为什么却只能看到一团漆黑呢?
无独有偶
在玉兔号月球车从月球上拍摄的照片中,我们也看不到星星,只能看到混凝土质感的月球粉尘和远处的环形山。
更早的美国登月时期,宇航员们在月球上拍摄的视频和照片里也没有星星的痕迹,整个月球天空除了能看到地球和太阳,其余全是幕布一般浓重的黑暗。以至于当年还有不少人以“看不见星星”为由,质疑美国登月是在摄影棚里拍摄的。
当然了,美国登月肯定是真的,毕竟我国在嫦娥系列前期任务中,确实拍到了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着陆痕迹,而且美国自己也公布了数以万计的登月影像资料在网络上,所有人都能自由浏览和查阅。
言归正传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无法在太空中看到星星呢?
根据天文学家的说法,身处太空其实在任何时候都能看见星星,因为太空中的光线都是直射不存在散射,所以星光并不会被太阳光淹没,但“能看见看星星”的仅限于航天员本人,而不包括地球上的我们。
因为地球上的观众们是通过摄像机看太空的,这样一来就必须考虑到摄像机进光量和过曝的问题,在属于高亮区域的向阳面,摄像机必须减少进光量才能拍出正常曝光的画面,进而才能显示出航天员和地球的影像。想看到更微弱的星光,就得加大进光量并延长曝光时间,但这样一来近处的航天员和地球就会因为过曝,而变成白茫茫的一片。
人眼作为比摄像机适应能力更强的影像采集器,在适应了太空的黑暗环境后,是能直接看到远处璀璨的星空的,但地球上的我们想看见太空中的星空,就必须靠摄像机长时间曝光,让微弱的星光尽可能多得被摄像机捕捉到才行。
类似的过程在地球上也经常上演:专注于星空摄影的摄影师们想要在地球上拍出绚烂的银河,或者拍到深空天体和星系,往往就得架着相机曝光一晚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足够强足够多的目标光子,实现最终成像。
不出意外的话
几十年后,等到太空旅行真正商业化甚至大众化了,地球上的我们才有机会进入太空,用肉眼欣赏璀璨的银河星海。至于到时候是乘坐太空电梯上去,还是搭乘类似马斯克的可回收火箭上去,目前还不好说。
我们这一代人运气好的话,也许能赶上太空时代的黎明,但也仅仅是黎明而已了,后面的日出,以及八九点钟的太阳,归根结底是属于下一代人甚至下下一代人的。
往事如流水,惶惶不可追,在永不停歇的时间长河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灿烂,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