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越变越胖了吗?
从数据来看,中国人的确越来越胖了。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的最新数据,目前我国的成人中已经有超过1/2的人超重或肥胖,成年居民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这也是我国全国性调查报告中首次出现超过1/2的数字。另外,19%的6-17岁儿童和青少年、10.4%的6岁以下儿童也存在超重或肥胖的问题。
按照绝对的人口数来计算,我国已经有6亿人超重和肥胖,是全球超重和肥胖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占据了全球23亿超重或肥胖人口的25%以上。这也意味着,现在我们身边几乎每两个人就有一个人处于超重或肥胖状态。
其实早在2016年上半年,国际医学权威期刊《柳叶刀》发表的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就显示,中国的肥胖人口总数已经超过了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16年也因此成为“中国肥胖元年”,我国自此步入“肥胖时代”。
肥胖人口数量之所以这么多,当然也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有关系,如果将肥胖数据放入总人口数量占比来看,美国肥胖人口比例应该还是比中国要高。
此外,严重肥胖人口的数量,美国仍然排在世界首位,这一点与大家的常识一致:中国人的胖一般都是想象中可预料的胖,而欧美的胖往往是超出想象的胖。
尽管如此,我国的肥胖现象还是令人稍感惊讶。在这个减肥药、健身操和轻食主义泛滥的社会,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容貌和身材焦虑,大量女性更是朝着“直角肩”和“漫画腰”的方向不断刷新着自己的体重底线,怎么还会越来越胖了?
严格来说,统计数据里的“肥胖”,和我们平时在生活和社交网络上提到的“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成人做出的超重和肥胖定义,判断一个人的体型是肥胖、胖、或者正常,需要用到一个指标去衡量:BMI,即身体质量系数(Body Mass Index)。
BMI的计算公式非常简单: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国际单位kg/㎡)。BMI等于或大于 25时为超重,身体质量指数等于或大于 30时为肥胖。而在社交网络上,频繁宣称要减肥的女性,往往都不属于世卫组织定义的肥胖人群,甚至一些人的减肥目标已经达到世卫组织的“体重过低”标准。
抛开社交媒体贩卖“身材焦虑”带来的认知偏差,从数据上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成年人BMI指数和肥胖症就一直在稳步增长。不过,在全国肥胖总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我国女性的平均肥胖率的确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根据《柳叶刀》杂志上一项最新研究成果,2004年我国男性的平均BMI和肥胖率均低于女性。但到2018年时,这一状况完全逆转,男性的平均BMI和肥胖率均高于女性。也就是说,2004至2018年期间,我国男性的肥胖增长速度高于女性。
是什么带来了“肥胖时代”
丰衣足食,曾是几辈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生活目标,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腾飞促使国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快速提高。
肥胖现象似乎已成为社会不断发展和繁荣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了。
“富起来”以后,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的问题也从“吃不饱”逐渐演变成为“营养过剩”。身宽体胖的男人和粗腰肥臀的女人在城市大街上已随处可见——富起来的中国人也胖了起来。
肥胖,这个令西方发达国家头疼的问题,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新兴富裕阶层群体规模的扩大,也在中国迅速蔓延开来,导致美国人口超重和肥胖的两大元凶——汽车和大量动物性高脂、高蛋白饮食,如今也正改变着中国人的体型。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可基曾指出:近年来,中国人的餐桌上发生了巨大变化:粮食越吃越少,蔬菜有下降的趋势,而油脂类消耗越来越多,动物性食品增加非常快,与上世纪80年代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搭配少量的动物性食物的膳食结构相差很大。
上班族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每天呆在办公室里工作,在电脑面前久坐不动,运动减少,出门坐汽车,进门乘电梯。吃饭省事省时则是要义,各种各样的甜点、重油重盐的肉制品与鱼虾海鲜更容易受年轻人的青睐。高蛋白、高糖分、高热量的食品,虽然一部分是生活质量相比以前得到提升的体现,但也是催生肥胖的一大助推力。
科技时代下,越来越多的新产品给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人们的运动量极为匮乏,互联网经济助推下的外卖、网上购物等线上服务,更是契合了人们在快节奏生活方式下的需求,“足不出户”依然可以生活的很舒适,简单来说,就是手机在手,应有尽有。
此外,受历史上长期粮食匮乏影响而形成的社会文化和传统习俗,仍然继续塑造着中国人对肥胖“迟钝”的认知。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往往将体态丰腴视为财富、健康和有福气的象征。在一项全国性调查中,我国超过一半的超重或肥胖成人,倾向于认为自己体重不足或体重正常。
现在老一辈的中国人,更是将这个观念运用到下一代的培育中,儿童膘肥体壮,被许多长辈和家长误认为是健康的成长。
中国传统习还俗鼓励孕妇在怀孕期间及产后摄入过量食物,孕妇不仅营养过剩,还被减少运动、保持久坐,导致体重过度增加,分娩出“巨大儿”。随后在义务教育下,沉重的作业负担和匮乏的运动量,更是从儿童阶段就助推了中国的肥胖问题。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胖一点确实也没什么不好,但随着社会肥胖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伴随肥胖而来的各种疾病问题,新的难题逐渐显现。
肥胖会带来诸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关节病、不孕不育、各种癌症等健康危机,有研究指出,体重每增加5公斤,患冠心病的几率将升高14%,中风危险率提高4%,缺血性中风提高16%。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肿瘤等等也都会因为肥胖而增加发病率。
随之增加的是社会保障负担和经济负担,肥胖所导致疾患的医药费用和死亡率远远高于包括癌症、艾滋病在内的其他疾病,已成为卫生保健和卫生资源的沉重负担,肥胖及其带来的相关慢性病已成为危害全球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肥胖的负面影响,还有这些……
超重和肥胖的负面影响不只是带来各种生理疾病,当肥胖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超重肥胖的歧视所带来的问题,也逐渐变得显眼起来。
直角肩、BM女孩、A4腰、反手摸肚脐、锁骨装硬币、蚂蚁腰、4cm手腕、大腿套发圈、腰缠耳机线……社交网络从未停止过制造身材鄙视链的脚步。
当下流行的社交APP、视频中经常充斥着肥胖相关的话题,有研究表明,在与肥胖相关的话题中,超重肥胖的成年人和青少年分别有65%、77%的可能被描绘成负面的甚至带有侮辱性的形象,更有甚者超重肥胖个体可能被描绘成弱智的、对身体不负责任的人。
“肥胖”正逐渐被污名化。
污名(stigma)是社会对某些个体或群体的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它使个体或群体拥有或被相信拥有某些被贬抑的属性和特质,这些属性或特质不仅使被污名者产生自我贬损心理,亦导致社会对其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
肥胖污名是个体因超重或肥胖受到的社会污名,主要表现为公众对这一群体的歧视、偏见、消极态度,有关肥胖的刻板印象被广泛传播。在现实生活中,肥胖者通常被视为懒惰、没有动力、无能、马虎、缺乏自律和意志力。
肥胖的污名广泛存在于职场、医疗、教育等领域中。
相信每位读者上学的时候,班上总会有几个身材肥胖的同学,他们大概率会被冠以与“胖”有关的外号,这些外号往往也都带有贬义。严重的话,超重和肥胖的学生甚至会因为身材而频繁遭受取笑和欺凌。更有研究发现,不仅有28%的教师认为肥胖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最糟糕的事情,而且父母也会倾向为超重孩子提供更少的支持。
来自同龄人、父母、教育工作者和其他人对超重肥胖青少年儿童的歧视,会导致青少年个体在心理、社会和身体方面的不适。西雅图群体保健合作社研究人员发现,肥胖者患抑郁症等情绪失调和焦虑疾病的比例要比正常体重的人多25%以上。
此外,肥胖污名化的负面影响也会蔓延到就业。肥胖者在工作方面的歧视有多种形式,例如工作中不能被正常雇用、支付较低的工资、降级以及职位不能得到晋升等。在不同的工作场合,尤其是对身体、外形要求较高的职业中,肥胖应聘者受到的歧视程度将会更高。
同时,肥胖的就业歧视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英国的一项研究调查了1.1万个年龄约为33岁的采访对象的就业情况,发现肥胖对男性的薪酬水平没有显著影响,但女性却因肥胖遭受损失,所得的报酬较减肥的同事少5%。
国内也有大量研究发现,“瘦身溢价”确实是存在的,人们的身材每瘦一个等级(比如从很胖到偏胖),工资收入可以相应地提高一定的百分比,这说明在当前的社会中,瘦身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经济回报。
即使在人口肥胖问题突出的美国,有专门的立法禁止上学、就业的肥胖歧视,但现实中,超重和肥胖者仍不可避免的受到上学和就业歧视。
虽然超重肥胖情况只可能存在不健康的风险概率,但基于体型的污名化歧视的确已逐渐发展成为普遍的社会性问题。
健康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需要意识到的是,无论是肥胖带来的各类疾病,还是肥胖污名化引起的歧视问题,都不是局限于个体层面的小问题,必须得到各方的重视,如果从更高的层面来理解这个话题,即为健康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在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力资本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人力资本包括健康、教育、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其中健康是影响整个生命周期的重要人力资本构成,是最基础的人力资本,而超重和肥胖可能为不健康的表征,由肥胖歧视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不健康的体现。
因为按照目前广泛认可的健康人力资本概念(源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即“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健康既是劳动生产力、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智力、体力和情感发育能力的基础,能为个人提供未来创造经济收益和获取保障的能力。
通俗来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人要想做成一件事,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但所有这些都必须依托于一个前提条件——要有健康的体魄。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良好的居民健康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扶贫、经济增长和长远经济发展的关键投入。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发布《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21》指出,健康型人力资本面临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转变带来的挑战之一,是过度的工作压力、快速的工作节奏导致患病率上升,疾病年轻化态势日趋显著。
《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建议,国家应采取更多政策措施,在继续提高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工作技能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适度缩短工作时间、增长休闲时间,提倡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健康生活方式,培养就业人口体育锻炼良好习惯等。
继2021年7月16日国家卫健委就中国当前的肥胖问题召开新闻发布会之后,2021年8月3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提出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要达到38.5%。
短短半个月的时间,政府两度针对健康问题尤其是肥胖问题展开讨论与规划,也足以看出中国当前在肥胖与健康这个问题上的严峻性,以及我国政府对此的重视。
全民健身计划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从“十三五”期间的37.2%提升至38.5%;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
计划中明确将新建或改扩建2000个以上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馆等健身场地设施,补齐5000个以上乡镇(街道)全民健身场地器材,配建一批群众滑冰场,数字化升级改造1000个以上公共体育场馆。
此外,政府将优化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绩效管理方式,加大场馆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开放的绩效考核力度。
在《计划》发布的次日(8月4日),体育概念股就开盘大涨,港股市场上的体育用品股集体强劲拉升,而A股市场上的体育概念股则掀起涨停潮,也体现了市场对于《计划》的积极反应。
健康人力资本的投入的确将带来巨大红利。首先是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改善,推动形成大健康支柱性产业,带动和扩大就业;其次,开发人力资本,将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这里劳动生产率不仅包括与物质财富积累相关的劳动生产率,还包括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关的文化创作生产率提高。
此外,大幅度降低人民不健康的成本和风险,促进人们在人生中绝大部分时间处于健康状态,也能使人民的幸福感得到提升。
所以,为了自己的幸福健康,为了更好地工作和生活,建设祖国,大家请锻炼起来吧。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资料:
盛雪竹.体重污名:对肥胖的歧视和偏见[J].心理与健康,2018(10):72.
王军利.肥胖污名现象及其治理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1(06):13-18+12.
杨育土,丘海雄.劳动力市场瘦身溢价的生成逻辑——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综合解释[J].西北人口,2021,42(01):38-53.
吕娜. 健康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D].武汉大学,2011.
柳叶刀:2004-2018年中国人BMI水平与肥胖率变化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1)00798-4/fulltext
Puhl R M,Peterson J L,DePierre J A,et al. Headless,Hungry,and Unhealthy:A Video Content Analysis of Obese Persons Portrayed in Online News[J]. J Health Commun,2013,18(6):686-702.
Rebecca P,Kelly D B.Bias,discrimination,and obesity[J].Obes Res,2001,9(12):788-805.
为人民创造健康红利https://www.nhc.gov.cn/guihuaxxs/s3586s/201610/11630d3b560e43e296f6e096b8dba255.shtml
谁改变了中国人的腰围?https://travel.people.com.cn/n/2015/0206/c41570-26518521.html
零售周观点2021第30期:《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出台 预计产业规模达5万亿 运动鞋服行业或全面受益__新浪财经_新浪网 https://stock.finance.sina.com.cn/stock/go.php/vReport_Show/kind/lastest/rptid/681831880197/index.phtml
文章用图:图虫创意
本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