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和繁衍是地球上所有物种最本质的两个追求,甚至为了繁衍后代有些生物甘愿付出生命,正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自然界中有很多生物采用自杀式的交配行为。
如果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来看到也不难理解,即时付出自己的生命,但是却可以繁衍后代,这就让种群更好的保证一定的数量,成体的死亡也可以让新生体有更多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因此说野生动物的“自杀式”交配方式有其独特作用。
雄性螳螂勇于赴约,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在动物界有些物种会性食同类,尤其是在交配的过程中把配偶吃掉,当然我们很清楚一定都是雌性个体吃掉雄性个体,尤其是在昆虫界比较多。典型的就是螳螂和蜘蛛,在交配前中后都有可能被吃掉。有些朋友可能会想雄性螳螂甘愿被雌性螳螂所吃掉,这样有助于后代的诞生,但其实并非如此,雄性螳螂是不愿意付出自己生命的。
科学家针对这个问题曾做过相关的实验,螳螂的性食同类其实并没有那么深刻的含义,或者像网络上所说的“为爱献身”,它们只是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也并非完全是为了繁衍后代。例如在实验过程中就发生过很多次尚未交配的情况下雄性螳螂就被吃掉了,就是因为雌性螳螂肚子太过饥饿。
而那些已经填饱肚子的雌性螳螂它们很少主动攻击雄性,其实从这里可以看到螳螂的性食同类主要就是因为饥饿。雄性螳螂的个体相对于雌性螳螂会更小一些,因此面对进攻雄性螳螂毫无反抗之力。雄性螳螂在交配期也会尽可能的寻找合适的个体,它希望在这段时间内可以拥有尽量多自己的后代,所谓的“为爱献身”说法是不存在的,但是螳螂也的确算是“自杀式”的交配。
连续11个小时的自杀式“交配”,完全是被迫为之
上个世纪末澳大利亚发现了一个新的哺乳动物,外形看上去和小老鼠差不多,它们就是宽足袋鼩,和澳大利亚大部分动物一样,它们拥有自己的育儿袋,可以尽早的生下自己未完全发育的小宝宝,放在袋子里抚养,避免过长的妊娠期,这样有助于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繁衍。
原本很普通的物种,但是科学家们却发现了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它们种群成员更替速度飞快,常常经历一个繁殖周期百分之四十的成年宽足袋鼩都会死亡。后来科学家发现,这些死亡的大部分都是雄性宽足袋鼩,这也就意味着每个繁殖期过后都会有80%-90%的雄性成员死亡。
后来科学家研究发现宽足袋鼩它们的交配方式比较独特,堪称自杀式的交配。在性选择下雄性宽足袋鼩不断的延长自己的交配时间,否则就要被淘汰,在这样的机制下它们的交配时间不断延长,最终甚至可以达到8-11小时。这种情况导致的最终结果很明显,长时间的交配导致雄性宽足袋鼩免疫系统崩溃,脏器发生衰竭,最终死亡。
交配意味着“危险”,看章鱼如何断臂求生
章鱼是大家都比较喜欢的一种海洋软体生物,当然主要是比较好吃。它们的交配也比较特殊,很多人都不会很了解。在生物学分类上章鱼是八碗目章鱼科下的成员,共包含了26属252种。它们又被称为八抓鱼,有八条腕足。其中雄性章鱼有一条特化的腕足,相对来说比较长并且功能特殊,实际上就是交配器官,又被称为化茎腕或者交接腕,它们可以通过这条腕足把精包送入雌性章鱼的外套腔内。
其实章鱼和螳螂比较相似,它们是会捕食同类的,尤其是在交配的时候。并且同类雌性章鱼的体型也要大于雄性章鱼,很容易就会被猎捕。在进化的过程中,雄性章鱼避免自己被猎捕,因此特化腕是比较长的,看雌性章鱼要来猎捕自己的时候就会断腕自保,暂时性的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当然雌性章鱼也会一直利用这条腕足,直到完全完成了榨干了这条腕足内的精包。
说在最后
自然界中采取自杀式交配的动物并不在少数,但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优势在里边,只要保证后代的存活率就可以,成体的死亡有利于种群的发展和繁衍。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