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是如何得到自己的外壳的?

每当下雨过后,我们很容易看到蜗牛背着它重重的壳在各种湿润的地方蠕动,我们习惯把那些生活在陆地上有壳的软体动物叫作蜗牛。

事实上,“蜗牛”这个名字可以泛指绝大多数腹足纲软体动物,生活在陆地上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它们还有一个庞大的分支在海里。

图注:没明显外壳的腹足动物被叫做蛞蝓

另外,我们通常认为蜗牛必须在湿润的地方,事实上腹足纲是唯一能够适应所有环境的软体动物,从炎热的沙漠到寒冷的极地,从低压的高海拔地区到高压的深海,没有它们无法生存的环境。

在世界范围内,蜗牛的种类超过43000种,它们在繁殖方面比较“全才”,有些通过有性生殖,有些则是自我受精的雌雄同体。

图注:非洲大蜗牛

但是,无论通过哪种形式繁殖,它们的后代都是从蛋里面孵化出来的,蜗牛把卵产在土壤中或岩石上(有些是卵胎生不产卵),而从出生开始它们就拥有一个保护壳。

这个保护壳就像蜗牛的房子一样,只是蜗牛无法离开它们的“房子”,它们的躯体物理附着在这个壳上,脱离意味着死亡。

有趣的是,蜗牛的一生都在搭建自己的外壳,就像一个“房奴”一样为自己的壳拼尽所有。

蜗牛如何获取外壳?

蜗牛的外壳不像甲壳类动物那样长大一点退掉一层,它们的一生都在不停搭建自己的外壳。

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甲壳类对待自己的外壳有点像3D打印,而蜗牛对待自己的壳就像一个建筑师搭房子,而且是使用高科技的建筑师。

蜗牛外壳是由碳酸钙(大部分)和蛋白质(少量)组成的。

在胚胎期间,蜗牛就会开始出现一个被称作外套膜的关键器官,蜗牛的壳就是通过这个器官制作和开发的。

在外套膜形成之后,它会产生电流,把体内的钙离子推到相应的位置,一步一步搭建一个“地基”——被称为原壳或者胎壳,这个是在孵化前就完成了。

当小蜗牛孵化后,它就会开始以原壳为基础加强和扩大外壳,这需要大量的钙,所以从出生开始,本能就驱使蜗牛吃掉自己的蛋壳,几乎所有的蜗牛都这么做,它们需要从母本那里得到珍贵的第一份钙质。

想想蜗牛,是不是平衡了许多,我们至少不用像它们那样从出生就要为了房子而努力。

由于外壳对蜗牛十分重要,所以不停收集钙质这个习惯会伴随它们的一生。

蜗牛的外套膜将收集到的钙不停添加到外壳的碳酸钙层,并产生螺旋状的线圈,这个线圈是围绕着原壳旋转并扩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壳变得越来越大,它们身体也变得越来大。

根据物种的不同,有些蜗牛的原壳会被顶到顶部后永久留在那里,有些则在某个阶段断裂和消失。

关于这个螺旋状的线圈——也就是蜗牛的螺纹,有一个有趣的说法,很多人认为蜗牛的这个螺纹方向就像人类的左撇子、右撇子一样是随意生长的,也有人认为这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系,北半球和南半球的蜗牛螺纹方向是不同的。

其实没那么复杂,蜗牛的螺纹和地球自转也没关系,而是和物种有关系,有些物种只会向右,有些物种则只会向左,而有些物种是随意的。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蜗牛的壳出现破损了怎么办呢?

简单地说,它会修复,但有意思的就是它们竟然会修复!

如果切开一个蜗牛的壳,它有几层组成,最外面是一层有机物组成的薄层,然后是坚硬的碳酸钙层,再往下是由一种具有弹性的复合材料组成的层。

但就是没有神经和血管网络,蜗牛的壳确实更像是它们的房子,而不是身体的结构。

我们知道,乌龟的外壳是由骨骼组成的,所以拥有神经和血管网络,当这种外壳出现问题的时候,修复是理所当然的,身体会“派”细胞去修复。

蜗牛修复破损也是通过外套膜把蛋白质和钙质在相应的位置进行填补,虽然有点奇怪,但作为“建筑师”这点能力也是意料之中吧。

成也外壳,败也外壳

从蜗牛的分布来看,就不难发现,它们肯定从外壳的进化中得到了巨大优势,所以它们可以这样到处分布。

但是,外壳也至少给它们带来了两个弊端。它们变成动物界“补钙”强效食物,以及在害虫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我们知道,蜗牛和人类的关系,除了作为我们的食物之外,还有一个典型的关系,它们中的一些很讨厌,是典型的害虫。

蜗牛之所以成为害虫就是因为它们对钙的巨大需求量,它们会吃掉我们的高钙作物,比如菠菜、西兰花、萝卜等等。

可以说,它们为了给自己搭建“房子”不惜得罪人类。

另外,它们背着钙质行走,成为那些需要补钙动物的最爱。

比如鸟类,因为鸟类需要下蛋,所以它们需要经常给自己补钙,这时候蜗牛成为绝佳的选择,大部分鸟类都会捕食蜗牛。

图注:被控制的蜗牛

有意思的是,有一种被称为彩蚴吸虫的寄生虫利用了鸟类喜欢捕食蜗牛的特性,这种寄生虫会控制蜗牛,并让蜗牛变得显眼,最终被被鸟吃掉,而它们到鸟类体内完成繁殖和传播。

蜗牛在面对捕食压力时,基本就是让自己的壳变得更硬一点,毕竟有一个壳不太可能变得更敏捷。

图注:鳞角腹足蜗牛

这一点有一种深海蜗牛——鳞角腹足蜗牛做到了极致,它们用硫化铁覆盖自己的外壳,让自己的壳充满金属质感和坚硬无比。

大自然确实很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