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Shirley、fufu
策划 / fufu
编辑 / KY主创们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么一种人,ta们从小到大总犯下这样的错误:
没看清题目导致考试翻车、记错伴侣生日和对方大吵一架、参加重要面试却临时出岔子迟到了……
Ta们可能并不是故意的,但是ta们的状态却常常是:十分内疚,万分后悔,下次还敢。
对于这样的人,我们会说ta们特别“不靠谱”。可是究竟为什么这些人能这么持续地不靠谱?不靠谱的人,就是一无是处的吗?
今天,我们来带大家走进,“不靠谱人类”的精神世界。
01.
有些人的不靠谱,可能是天生的
提到 “靠谱”对应的人格特质,可能不少人会想到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其实,这也不全对。
更准确地来说,尽责性还能被细分为两个维度(Reiter-Palmon et al., 2009)——
成就水平(achievement):指勤奋上进、迎接与面对挑战的意愿
可靠性(dependability):关乎一个人是否细心、负责以及有秩序
后者,与我们所说的“靠谱”更相符。也就是说,同样是低尽责性,“不靠谱人类”的低尽责性更多地体现在粗心、不够负责,以及缺乏秩序上。
从研究来看,这两个维度的特性,都可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
心理学家Eisenberg等人(2012)发现,成年人的尽责性人格,其实在孩童时期就已经开始发展了。具体而言,早在5-6岁时,家长们对孩子的评价中就已经体现出了与尽责性有关的行为特质,例如是否细心、勤奋、专心等等,这些童年的特质都与成年后的尽责性关系紧密。
从人格发展的角度来看,尽责性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那么部分人“不靠谱”的特性也很有可能是ta们的“天性”。
(这么想想,确实似乎总有一些人小时候总会犯粗心的错误,还很难改正……说是天生如此似乎也并不为过……)
02.
放心,不靠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特质
作为一种童年时期就开始形成、较为稳定且相对难以改变的性格特质,不靠谱确实可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但如果你也拥有这样的特质,不用担心,它可能也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比如,“不靠谱人类”可能更有创造力。
Reiter-Palmon等人在2009年做了两个关于可靠性以及创造力的实验。研究者们招募了188名本科生,测量了这些学生的成就水平和可靠性,并检验了ta们的创造力。结果发现,可靠程度越低的被试,往往拥有更高的创造力。
被试的可靠性越低,参加创意活动越频繁,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也越强。截图自Reiter-Palmon, Roni, Jody J. Illies, and Lisa M. Kobe-Cross. "Conscientiousness is not always a good predictor of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creativity."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eativity & Problem Solving19.2 (2009): 27.
研究人员解释道,相比更在意外部环境和他人的“靠谱人类”,“不靠谱人类”常常更关注内在世界,喜欢一个人专心思考、创作,也更独立、自信,这些特质都对ta们的创造力很有帮助。
另外,“不靠谱人类”可能更擅长应对生活的不确定性。
Boyce等人(2010)在长达四年的纵向研究中调查了9570位受访者并测量了ta们的尽责性水平,并发现,尽责性低的被试在遭遇生活变故后能够更快地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同样是遭遇了失业,尽责性高的被试比尽责性低的被试在生活满意度下降得更多;失业三年后,尽责性低的被试的生活满意度已经回升,而尽责性高的被试的生活满意度却还在下降。
研究人员由此指出,尽责性低的人在面对生活变故时,往往有更强的适应变化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作为低尽责性人群,“不靠谱人类”可以说是也同时拥有了对抗生活风浪的“天赋”。
03.
“不靠谱人类”
也可以靠谱地活着
虽然人格特质比较难以改变,但“不靠谱人类”也可以找到方法,靠谱地活着。
美国博客网站medium.com上,一位叫Kyle Schutter (2021) 的博主与大家分享了他作为“不靠谱人类”的心得。
他提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是,虽然对未来有大致规划,但不喜欢制定严格、具体的目标,不喜欢外界死板的规则,就连去旅游也不会提前规划当晚要住在哪里。
这可能在外人看来很不靠谱,但他发现,作为“不靠谱人类”,其实也有不少好处。Schutter的个性并没有影响他的目标和事业,他认为正是这种开放、灵活的心态,给了他很多尝试不同事物的机会,例如去不同的地方骑摩托车旅行、在不同的国家经营民宿等等。
他也相信如果遇到突发变故,自己的经历和心态能够让他很好地调整和适应,找到自己的出路。
如果你也是一个“不靠谱人类”,其实不必太过纠结于自己的不靠谱,去强求自己变成一个靠谱的人。只要你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更合适的工作,相信你也能有所成就~
Reference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n.d.).APA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https://dictionary.apa.org/conscientiousness.
Boyce, Christopher J., Alex M. Wood, and Gordon DA Brown. "The dark side of conscientiousness: Conscientious people experience greater drops in life satisfaction following unemployment."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44.4 (2010): 535-539.
Eisenberg, Nancy, et al. "Conscientiousness: Origins in childhood?."Developmental psychology50.5 (2014): 1331.
Schutter, K. (2021, January 27).Can Low trait Conscientiousness people be effective?Medium. https://medium.com/@kyleschutter/low-conscientiousness-4e5d66c4b152.
Palmon, Roni, Jody J. Illies, and Lisa M. Kobe-Cross. "Conscientiousness is not always a good predictor of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creativity."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eativity & Problem Solving19.2 (2009):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