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域两船相撞,船沉没,人没事!海那么大,为什么船会相撞?

货船与渔船在厦门海域相撞,货船渗水严重,最终沉没。所幸附近的船只较多,7名船员被商船救起。在消息的评论区,有网友发出疑问:海那么大,路那么宽,实在想不明白船为何会相撞?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货船下沉)

大海不是你想去,想去就能去

海洋的确很大,占地球表面积的71%,也不存在太多障碍物。船只可以在大海中随意遨游,但也容易迷失方向。

在大航海之初,优秀的船长比船更重要。因为当时大部分人还不知道地球是圆的,大多数人对这个世界是陌生的,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普通船长与优秀的船长有着信息差,除了航海图更详细,还有航行的路线差异。

后来慢慢的,优秀的路航线与经验被发扬光大。简单来说就是大家基本上都知道哪里有危险不能去(例如暗礁),两个港口间哪条路线最快、最近、最安全。渐渐地,船只从“无序”漂泊变成了遵循固定的航线。从今天科学的角度来看,当时的大部分优秀航线都是正确的。因为两港之间,最短的航线只有一条。

最短的航线——短程线

在二维平面上,两点间走直线最短,但地球近乎于球体。在三维球体的表面两点间测地线(也叫大地线)最长或者最短。其中最短的线被称为“短程线”。

过球面两点以球心为圆点画一个圆(只能画出唯一圆),从P到Q有两条路线,这就是测地线。其中绿箭头是最短路线——短程线。黄箭头是最长路线。船需要“烧油”,还要节约时间,所以都会走短程线,也就是说最近的路线是唯一的,只有一条。

航线上很忙

鲁迅曾说过: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来源:全球船舶的实际动态截图)

在上图,一些较远的越洋路线,船都是走曲线。这是因为测地线在平面上就是曲线。还可以看到重要的越洋航线,船非常密集,例如左下角的“好望角至马六甲”航段。还有大陆沿海以及港口附近都极为密集。

(全球船舶的实际动态截图)

当海洋上的船只都被集中起来,走相同的航线,在各个港口间来来往往,大海对于船只来说就没有那么宽阔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卫星与雷达,大多数时候人类在船上起到的只是辅助的作用。“自动驾驶”会帮助船按着航线航行,不会偏离短程线。因此,现在的船在海洋上并也不孤单。

厦门撞击点离厦门港口并不远,本身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进出口量较大,所以港口附近的船只更为非常密集。你可以理解为:繁华的地方车流量很大,经常堵车,所以刮蹭现象在所难免。特别是疲劳睡着了,走神了,不按交通规则,强行加塞并道等情况。

海面上并不能画线,更别说超车道,双向或单向,也没有红绿灯以及指示箭头,到了晚上还没有路灯。更关键是两船交汇时,船上也没有显眼的转向灯,对方想判断你是左转,还是往右转并没有那么容易。

还不能像在陆地上“一脚刹停”,因为船的“刹车方式”是让螺旋线进行反转,这个过程较长。船只会依靠惯性继续向前,在螺旋桨的作用下缓慢减速,然后缓慢后退,如果两船离得太近,根本来不及,否则泰坦尼克号就撞不上冰山。有人可能要说了“可以抛锚呀”。抛锚相当于汽车手刹,紧急抛锚船会因为惯性受到损坏,想象一下高速上突然拉手刹是什么结果。

为了避免碰撞问题,船上都配有雷达预警,还有无线电对讲机,船员还可以通过望远镜瞭望,特别是“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如果两个船只都打开了AIS,通过两船的速度方向AIS可以提前预知是否会发生撞击,从而早早发出警报,并引导两艘船按着《国际海上避碰规则》进行避让,因此大多数情况都相安无事。

关键就怕有些船(一般都是渔船)不开AIS并且不遵守《国际海上避碰规则》,这与在马路上转弯、并道、启停、交汇不打转向灯没什么区别。

有些时候碰撞发生在凌晨。此时值班的船员容易打瞌睡,没有时常或来不及观察雷达与导航,更别说通过望远镜瞭望。

有些时候,可以通过无线电与对方船只对话避免碰撞。但在海上通用语言是英语,万一碰到“英语不好”或者“印式英语”,由于沟通不顺畅就容易造成误判,从而发生碰撞。

一般来说,除了年久失修的船只,大部分碰撞都是人为因素。大海很辽阔,能走的路却不多,重要的是遵守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