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木堡之战,流传最广、最为夸张的说法莫过于是明英宗率领五十万明军,却被几万瓦剌军击败。这种说法之后又引申出各种推论,比如认为明帝国外强中干、明军不堪一击,甚至有人衍生并臆想出了所谓狼图腾崇拜之类的奇谈怪论。那么明英宗朱祁镇到底带了多少兵力出征呢?
其实关于土木堡之战明军的参战人数,在明清官修正史,如《明实录》、《明史》中均不载,较早的记载来自刘定之的《否泰录》。明朝天顺年间,刘定之根据自己的见闻,参考杨善、李实的《奉使录》等,著成此书。根据刘定之的记载,土木堡之战,明朝方面军人以及随行非战斗人员的总人数达到了五十万人的规模,此后明人和清人多引用刘的说法,如谈迁的《国榷》、郑晓的《北虏考》等。此后经过了数百年的渲染,到了清代谷应泰撰写的《明史纪事本末》时,直接将“私属”不提,写作“官军五十余万人”,此为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
其实就在当时,与刘定之的《否泰录》差不多时间,李贤所著成的《古穰杂录》却有另一种说法: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
根据李贤的记载,土木堡之变的明军人数实为二十多万人,与刘定之的记载的数字相差一倍。但之后只有《西园闻见录》和傅维鳞的《明书》引用了李贤数据,可谓从者寥寥,可见在当时也并不为人重视,到如今更是少有提及。
正统十四年,明国规定,来京操练的其他诸省的班军,分为前班和后班,前班三月还,八月到,后班八月还,次年三月到,河南、山东、北直隶强壮官军,皆隶前班。明英宗亲征时间在七月,此时前班军尚未回到原籍,故当时满额班军当在八万左右。因此就算将在各地抽调来的班军以满额算上,那么在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之战前夕,京师明军实际战兵兵额也不会高于二十万。
而且就算这不到二十万人,也无法全部随明英宗亲征。因为正统十四年六月底,由于明国和也先交恶,边防形势急剧恶化,明英宗命令太保成国公朱勇选京营四万五千人,令平乡伯陈怀、驸马都尉井源、都督耿义、毛福寿、高礼,太监林富率三万前往大同,都督王贵、吴克勤率万五千前往宣府,以准备可能随时而来的蒙古人的入侵,这说明在土木堡之战以前,京营队伍就已经派遣了四万五千人前往宣府、大同备边,此时在京的所剩京营人数不会超过十六万人。
另外,在土木堡之战明军覆灭五天后的一则记载中提到过召集新选余丁、官舍和旧操舍人及报效者填补城防人数空洞的情况,其中,“新选余丁、官舍”是指新招募的军士。旧操舍人是当时北京里唯一一支来自三大营的部队,属于幼官舍人营。他们平常负责操练十五六岁的明军子弟,是五军营中实力较差的一部,故得留守。其他的守城士兵则是工匠、伙夫这类非战斗人员,甚至连皇城里的禁卫军士都被算上了。可见土木堡惨败之后,北京除了战力较弱的幼官舍人营外,并无其他野战。也就是说,明英宗亲征时,把不到十六万可战之兵中能带走的都带走了。
另外,虽然京畿地区的卫所兵是京营的预备队,但是当时明英宗的亲征准备得特别仓促。短时间里很难征调多少卫所兵去补充京营或随明英宗亲征。另外虽然按照前文所说,土木堡之战明军私属队伍庞大。但是当时募兵制度尚未确立,所谓私属大多为辎重民夫以及仆从一类。因此,可以明确的推断出,随明英宗亲征的可战之兵不会超过十六万,应该在十五万左右。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对刀剑感兴趣可加龙泉铸剑师沈师傅的私人微信:LQLSSFB,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微信公众号:LBQY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