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两次跳河自杀为了交学费?从靖港湖口战役看两军的战力对比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赵子威

字数:3283,阅读时间:约11分钟

编者按:在近代中国战争史中,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场战争中,湘军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进行了长期搏杀,发生了许多经典战役。在这些战役中,靖港战役和湖口战役堪称是曾国藩创建湘军早期的两次“滑铁卢”,就因为这两场败仗,曾国藩也轻生两回。本文则回顾分析这两场战例,窥测曾国藩的指挥水平和湘军作战战术的奥秘。


曾国藩的战场“首秀”——靖港战役

1854年,太平军攻克了汉口,随即兵锋进击湖南,直指省府长沙。

此时长沙已经岌岌可危,清朝的正规军根本无力抵抗太平军凌厉的攻势。何人能率领军队抵抗之?看样子也只有曾国藩和他的刚刚成立的湘军。这年正月,曾国藩将他的水陆军集结于衡州城西演武场进行誓师。誓师结束后,曾国藩亲率湘军北上长沙,严阵以待。此时太平军也即将兵临长沙城下,率领太平军的主将拟定了针对湘军的作战计划:一湘军已进驻长沙城,势必加强对长沙城的防御力量,如若强行攻坚,己方兵力必定会受到较大伤亡,不利于日后战事的开展二鉴于己方兵力和武器有较大优势,遂以一部绕过长沙,占领湘潭;另一部占领战略要地靖港。两部形成对长沙城的战略包围,困死城内的守城军队。太平军的作战计划无疑是个好计策。那么曾国藩能识破吗?在太平军拟定作战部署之时,湘军方面也没丝毫懈怠。针对即将被包围的作战态势,曾国藩采取了主动进攻的策略。他命令自己的得力部将塔齐布(1817年-1855年,字智亭,满洲镶黄旗人)率军攻打湘潭,消除一面对长沙的军事威胁,自己则率领余部驰援湘潭。很显然,曾国藩一开始并无进攻靖港的作战计划,而是集中兵力攻打湘潭。这在军事上也是很合理的作战计划。

▲塔齐布像

然而,此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使曾国藩改变了原先的作战计划。在出发的前一夜,有一队团练民兵跑来向曾国藩报告,声称靖港一带太平军防御薄弱(长沙乡团来请师曰:靖港寇屯中数百人,不虞我,可驱而走也,已做浮桥济师,机不可失……(《湘军志》王闿运))于是,曾国藩听后为之所动,立即改变作战计划,自己率领余部前往靖港歼灭太平军。事实上,曾国藩因求胜心切“中计”了。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靖港位于长沙北侧,是长沙由水路(湘江)通往岳州、湘阴的交通咽喉要道。占领靖港,可以从北面控制住由北往南通往长沙的水路运输,还可以对长沙形成侧翼包围。因此,靖港的防御兵力必定是数量众多,太平军不可能在靖港部署数量少的部队。当曾国藩率领水师到达靖港时,早已列阵的太平军用密集的炮火轰击湘军水师,湘军水师顿时乱了阵脚,立即转舵撤退。谁知此时天气都站在了太平军一侧,强劲的逆风把湘军水师吹到了太平军火炮射程之内,曾国藩苦心经营的水师就这样成了太平军炮口面前的活靶子。

此时坐镇白沙洲的曾国藩闻讯战况,立即率领湘军陆师前往增援。在他面前是兵败如山倒的惨景,很多士兵已经畏战,纷纷往后溃退。曾国藩则拔剑督战。“国藩亲仗剑督退着,立令旗岸上曰:‘过旗者斩。’士皆绕从旗旁过,遂大奔”(《湘军志》王闿运))看着自己的湘军战士被太平军虐杀,自己则回天无力。曾国藩满是忧愤和绝望,于是跳水自杀。后幸运地被部下及时救起。曾国藩事后在家书里也回忆到:咸丰四年的岳州、靖港兵败后,回到城中被乡绅官员所鄙视。(甲寅年岳州、靖港败后栖于高峰寺,为通省官绅所鄙夷)但是,另一部进攻湘潭的湘军在塔齐布的率领下英勇作战,重创了太平天国的精锐部队林绍彰部。这一点多少也挽回了曾国藩的信心和声望。曾国藩在湘潭之战后也下了重整军队的决心!但是,他能成功吗?

九江、湖口战役——命运的捉弄

1854年农历9月,曾国藩在重振军队之后奉命前往江西重镇九江。我们可以先看一下地图,九江扼守鄱阳湖和长江的结合部,是长江中游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城市。占据九江,西可前往湖北,北可威胁太平军在安徽的重要据点——安庆。因此,战略地位不可谓不重要。

对太平军而言,自从失掉武汉之后,东王杨秀清派名将秦日纲前往镇守九江。秦日纲到达九江后,并未把防御重点放在九江上面,而把九江上游的半壁山、田家镇作为了重点防御对象。半壁山、田家镇彼此位于长江两岸,犹如一扇大门拱卫九江。因而称它为九江的门户也不为过。太平军在半壁山修筑防御工事,屯兵两万;在江面拉起拦江铁索,铁索下布防带有枪炮的船只,防止湘军水师从侧后袭击。这样的防御可谓是固若金汤,自成一体。看样子,湘军的面前是块“硬骨头”。

经过反复观察,曾国藩派将领罗泽南、李续宾进攻防守力量相对弱小的半壁山。罗、李二人率领的湘军虽然只有两千多人,但这两千多人都是敢死之士,猛悍超群。罗泽南本人更是“匹马冲出,奋力堵杀”。最终,湘军夺去了半壁山,太平军将领林绍彰阵亡。在水战方面,由彭玉麟、杨载福率领的水军也做好了战斗准备。首先,湘军水师用火炮击沉护索小船,并用滚烫的油脂熔断拦江铁索。其后,湘军水师顺流拿下田家镇。田家镇-半壁山战役的胜利,使曾国藩欣喜若狂。他在奏稿里写道:我已经控制住了长江上游,金陵(南京)里的太平军物资会逐渐被我断绝,东南的战局会即将扭转(长江之险,我已扼其上游,金陵贼巢所需米食、油、煤等物,来路半已断绝。逆船有减无增,东南大局似有转机)

▲彭玉麟(坐者)指挥图

此后,湘军直下九江。曾国藩此时尝到了胜利的甜头,不顾军士的疲惫,命令陆军围攻九江城,水师去攻打对岸的湖口。这样,曾国藩重演了靖港、湘潭的军力部署。战果会和靖港-湘潭战役一样吗?

由于田家镇的失守,杨秀清派遣翼王石达开、将领罗大纲前往西线支援。但此时,双方战况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发生了变化。由于湘军之前的一味猛攻,虽然使太平军势力退出了湖北,丧失了武汉等重要战略据点,但战线逐渐拉长,兵力也被迫分散,同时高强度的作战任务使湘军已成疲惫之师;而太平军虽然失去了湖北,但战线相应缩短,有利于重新集中兵力进行防守。

在九江方面,太平军采取防御战略,守将林启容是个防御战高手。他深沟固垒,在梅家洲等地修筑坚固营垒,并命令守军坚决不能出战,并多次用凶猛的炮火击退湘军的攻城部队。对此,罗泽南在一筹莫展的同时也夸赞林启荣:“启荣之善守,贼中一将才耳!”其实,太平军这招用的很厉害,他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通过牵制湘军的陆军,不让其退出九江战场,太平军而是要彻底搞掉进攻湖口的湘军水师。这时湘军水师已到达湖口。湖口位于长江和鄱阳湖的交汇处,宽度只能容许小船通过。为了分割湘军水师,太平军水师采用袭扰的办法使其分离。首先太平军不断用小船袭扰湘军水师,对其进行带有“游击习气”的攻击,目的是让其贸然进攻。农历十二月十二日,湘军水师不堪侮辱,水师营官萧杰三率领轻型船只编队进入鄱阳湖内,太平军抓住这一有利战机,封死了进出鄱阳湖的水道,将湘军水师一分为二。此时,太平军战略意图已经达成。

现在的战局已经十分不利于湘军。湘军的水师被太平军凭借地势一分为二,体型较大的战船在长江,体型较轻的战船被困在鄱阳湖内。夜晚,太平军趁夜色偷偷的潜入外江,用各种火器攻击湘军的大船编队,由于湘军的大船体型笨重,不易灵活操作,偌大的木质船体在熊熊烈火中变成黑炭。此外,还有不少的船只被太平军俘获,其中就包括曾国藩乘坐的旗舰。而鄱阳湖的湘军轻型船只成了太平军火炮下的目标。半壁山战役时威风凛凛的湘军水师,在湖口这个地方彻底翻了船。

此时,如同靖港一样,曾国藩又一次投水,又一次被部将救起……曾国藩因自己的轻敌、浮躁,以湘军士兵生命为代价连续交了两次“学费”,其表现的指挥水平也可谓十分普通。但他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认为自己与作战灵活、指挥水平高超的太平军将领的差距甚远,自己不如扬长避短,改变湘军的战术指导方针(结硬寨,打呆仗),提高治军水平(规定高额薪饷)等,在消耗战中逐步削弱太平军,最终达到了攻占天京的目的。这也是曾国藩的一个高明之处!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赵子威,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