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京奥运会赛场上,中国奥运健儿李雯雯轻松拿下了举重女子87公斤级以上的金牌,这也是我国举重队在东京奥运会上取得的第七块金牌,也是我国奥运健儿在东京奥运会上取得的第29块金牌。
在这场比赛当中,还有一个人格外引起关注,“她”连续三次抓举都很敷衍了事,最终以失败而被提前淘汰。在被淘汰时,他面带笑容,似乎比赛和“她”关系不大,笑得比冠军还要灿烂。然而“她”也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这是因为“她”在35岁之前,还是一个男人。
而如今“她”成为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位“跨性别运动员”,而“跨性别运动员”的身份却备受外界诟病,很多人甚至觉得“她”并不能算是女性运动员,因为她并没有接受真正意义上变性手术,还有男性的生殖特征,因此“她”造成了比赛的不公平,她就是来自于新西兰的劳雷尔·哈伯德(Laurel Hubbard)。那这到底是咋回事呢?为何劳雷尔·哈伯德不好好比赛,背后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备受争议的运动员
劳雷尔·哈伯德出生于1978年2月,如今已经43岁。1998年,他就参与了男子105公斤以上级青少年组别比赛以抓举135公斤,挺举170公斤,共计300公斤的成绩打破新西兰纪录。此后,劳雷尔·哈伯德一直都是以男性的身份参与举重比赛。虽然他在新西兰国内的成绩不错,但是到了国际赛场上,成绩就显得很不尽如人意。因此,他在以“男子身份”参加比赛的十多年里,并没有斩获大型国际赛事的奖牌。
2012年前后,劳雷尔·哈伯德通过性别转换,把自己变成了一名“女性”。这里用到引号,是因为这里的“女性”和我们平时说的女性是有区别的。
一般来说,我们所定义的男性和女性,是生物学上的性别划分,体现的是生殖上的区别。大部分生理女性的基因组中包括两个X染色体,这两个X染色体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与男性胚胎相比,女性胚胎会分泌较多的雌性激素,和较少的雄性激素。这种性类固醇量的相对差异,会导致女性和男性在生理上产生差异。而到了青春期,女性的荷尔蒙会刺激身体分泌雌激素,造成第二性征的发展,这会导致女性和男性的差异更加巨大。
除了生物学上的定义,性别的定义还有心理学上的,也就是心理上对自身性别的认同感。有一些人由于心理上认同自己是女性,即便生物学上是男性,后来也会通过变性手术改变自身的性别。
不过,早期国际赛事上所采用的性别定义是来自于生物学上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男性想要参加一个女性项目,只是依靠自身的心理认同是不可以的,需要通过变性手术来实现。
但是现如今奥运会对于性别的定义变了,不再要求跨性别者接受手术,只要声明自己是女性并且四年内不能更改;以及12月内体内睾酮指数低于10nmol/L,就被允许以女性的身份参与比赛。
跨性别参赛会让比赛更不公平
我们知道,从男性变成女性的跨性别者,体内睾酮指数降低的同时,肌肉量也会减少,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流通也会缩减,而这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看起来,允许跨性别者参加奥运会是一项非常进步的体现,但实际上,这是不公平的规定。
这是因为,自然性别为女性的睾酮含量,一般是0.00至1.7nmol/L,而拥有XY染色体的男性睾酮水平则在7.7-29.4nmol/L。也正是因为如此,比赛项目才要区分男女。
睾酮水平会影响运动员的发挥,即使跨性别者能够将自己的睾酮含量降低到10nmol/L,也比拥有XX染色体女性的含量要高得多,这对于女性而言也是不公平的。
当然,我们可以回忆一下,为什么体育赛场上的跨性别者都是“男生变女生”,而几乎没有“女生变男生”呢?原因不言而喻。
跨性别者参赛或另有目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劳雷尔·哈伯德虽然以女性的身份参与比赛,但“她”的成绩并不好,在比赛中,连续三次抓举都失败,没有成绩,因此告别东京奥运会。
但是有人却发现,她在抓举失败之后并没有沮丧,而是很开心。也正是因为如此,有人猜测劳雷尔·哈伯德的目的并不在于金牌,而是“探路”。
“她”作为第一个“男变女”的跨性别者参与奥运会,本身就是在试探奥运会的态度,连续三次抓举失败能够降低人们对“跨性别者”的戒心,从而允许跨性别者参与更多的比赛,而这无形之中也给大型比赛留下空子,未来将会有一些国家钻空子。
事实上,现如今就有国家在钻空子,比如:世界反兴奋剂机构规定,如果运动员生病了,并且治疗的药物恰好含有兴奋剂成分,那么就可以向世界反兴奋剂机构报备,只要得到了批准,就可以持证嗑药,不用担心被检查出兴奋剂。
也正是因为如此,美国游泳队才集体“患有”哮喘,因为治疗哮喘的药物中就有一种物质能够增加肌肉减少脂肪,但它也是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严禁药物。
此次跨性别者参加奥运会,本身就是给别有用心的国家留下了钻空子的空间,未来可能会有一些国家出现“跨性别者”参加女子项目。一旦有大量的“跨性别者”参与女子项目,那么未来运动场上女运动员将很难获得奖牌,甚至很难有真正的女运动员出现在赛场上,而这极大地损害了女性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