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房住不炒“?未来房价还会像过去一直涨吗?

本文来源智本社

原文标题《深度地产 | “房住不炒”的楼市到底怎么走?》,2019-04-21,作者| 清和社长

房住不炒”,最早在201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当时中国正在推行严厉的“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供给侧改革,“房住不炒”的提出并作为房地产调控的“正确”高压线,旨在打压2015、2016年过热的楼市,降低高杠杆带来的金融风险,同时又要清除房地产过剩库存。

这两年来,中国经济及对外环境波澜起伏,令人应接不暇。2018年中美关系、流动性问题、经济下行压力,促使宏观经济政策面由紧转宽,从去杠杆转向稳杠杆和结构性加杠杆,稳就业、稳外贸、稳投资、稳金融、稳外资、稳预期成为首要任务。

对于楼市来说,最大的变化一是货币政策的宽松化,房地产融资和居民信贷增加;二是强化“因城施策”,将房地产调控权限下放到地方,“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弱化“房住不炒”的“正确性”。

只有弱化“正确性”,地方政府才敢、才好行使“一城一策”的自主权。“因城施策”,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楼市调控权,由地方来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就不能过分强调“房住不炒”的“正确性”。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央放弃“房住不炒”的政策定位。

在中央的“顶层设计”与地方的自主权之间,“房住不炒”从原来的“正确”高线,转变为“调控上限”。

“房住不炒”的楼市政策,与“不搞大水漫灌”的货币政策类似,都是中央经济调控政策。

这种转变在楼市调控的具体表现上是:当经济过热,房价上涨明显时,“房住不炒”和货币紧缩会出现在政策及会议上;当经济下行压力大,楼市疲软,地方财政收入压力大时,“房住不炒”和“不搞大水漫灌”则会消失。

对比今年三月份的“两会”与四月份的经济工作会议,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

三月份,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还没出来,中美贸易谈判还有不少变数,经济下行压力还比较大,政府不强调“房住不炒”,毕竟楼市顶半边天。

但是到了四月份,中美谈判获得不少进展,解决了一些短期的利益冲突;各项经济数据出来,经济增长好于预期。统计局公布一季度GDP增长超预期达6.4%,工业增加值、出口、社零等多项数据明显改善。

本次会议便肯定了第一季度经济“开局良好”,“市场信心明显提升”。不过,经济超预期增长不少来自“超预期”的货币和社融。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88.94万亿元,同比增长8.6%,创下近13个月新高;3月社融规模高达2.86万亿;4月房企乘着潮水密集融资,4月以来房企融资规模已经接近2000亿,每天大约接近200亿的增加。

有周期性调节上涨,也会有周期性控制风险。

在周期性调节的“良好开局”面前,货币政策和楼市政策自然发生转变。这次会议,没有出现“六稳”任务,但再次强调“房住不炒”、“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经济向好本是好事,但是如果经济增长来自周期性调节,来自货币供给增加以及房地产泡沫支撑,那么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令人怀疑,同时金融风险也会抬升。在高房价、高杠杆的今天,使用货币和楼市刺激经济是一种走钢丝行为。所以,楼市一抬头,“房住不炒”就会出来“踩刹车”。央媒最近喊话“谨防新一轮房价上涨”。

“房住不炒”与货币政策一样,是中央坚定的调控原则,是“调控上限”和“房价上限”。这一政策不允许房地产热潮,也不允许房价快速上涨。“房住不炒”相当于给房价设置了一个高线,可以上涨,但是不能过快上涨或普涨。

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楼市普涨、大涨的机会在最高政策层面基本消失了。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