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
如果看一个人不顺眼
爱卿们会怎么做呢?
那一个国家看另一个国家不顺眼
会怎么办
说他们不讲民主人权
或者帮他们反恐
上来就清空一下弹夹
而咱们中国呢
就不一样了
作为一个自古以来就很讲规矩的国家
做什么事都不能胡来
哪怕是打仗
也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
“干就完事了”
必须先来一套仪式
▼
首先
想要打仗,那得要有兵才行
然而春秋时期的征兵
可不像“抓壮丁”那样是个人就收
那还得看来应征的人够不够资格
这样一套“政审”下来
“士”成了“及格线”
平民和奴隶基本上就没戏了
只有士族及以上的VIP才能参战
至于那些被淘汰出局的平民和奴隶
是没资格上阵打仗的
只能帮着喂喂马、做做饭、搬个东西……
充当个打酱油的角色
▼
在正式PK之前
双方会秉承“能哔哔就先不动手”的原则
先来一场嘴炮输出
嘴炮有时可比免战牌还管用
比如说
齐军无缘无故入侵鲁国
鲁国使者就跳出来质问齐国人
齐国人被当场怼到自闭
自觉理亏只能选择退兵
为了表示诚意
还杀了个带头将军向鲁国赔礼道歉
(齐)使帅师以伐阳州。我问师故。
夏五月,子尾杀闾丘婴以说于我师。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不过多数情况下却是
双方怎么都尿不到一个壶里
韩原大战前
秦晋两国之间就来了次“口水战”
结果谁也不愿让步
两边只好选择动手开打
遂使(韩简)请战,曰:“寡人不佞,能合其众而不能离也,君若不还,无所逃命。”
秦伯使公孙枝对曰:“君之未入,寡人惧之,入而未定列,犹吾忧也。苟列定矣,敢不承命。——《左传·僖公十五年》
阵前来一波外交辞令
搞一场正义性辩论和约战
这就是春秋时期的“请战”之礼
▼
中国人爱吃
能靠吃饭解决的问题
就没必要舞刀弄枪
犒师
作为春秋时期的战争礼节之一
简单来说就是请客送礼
而犒劳敌人这种看似很滑稽的行为
在当时来说
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齐侯伐鲁
鲁国人准备好酒好菜去犒劳齐军
展喜和齐军把酒言欢
顺带还把人家直接劝退了
夏,齐孝公伐我北鄙。公使展喜犒师,受命于展禽。
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齐侯乃还。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崤之战的前夕
商人弦高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
还送了牛作为“犒师礼”
把秦国人忽悠得团团转
(秦师)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哪怕是仗打到正嗨的时候
犒师也一样可以进行
晋楚鄢陵之战
晋将栾鍼(zhēn)大老远地就
看到了楚将子重
于是就按照战场礼节派人给他送酒
简单地犒劳一下这位老对手
(栾鍼)使行人执榼承饮,造于子重,曰:寡君乏使,使金咸御持矛。是以不得犒从者,使某摄饮。子重曰:夫子尝与吾言于楚,必是故也,不亦识乎!受而饮之。
——《左传·成公十六年》
▼
春秋时期
打仗其实很讲究“武德”
不屑于搞偷袭“老同志”那一套
打仗都是正面硬刚,不玩阴的
公元前638年
宋国和楚国线下约架
本来是一场毫无悬念的仗
毕竟宋国这边准备妥当的时候
楚军连人都没到齐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
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这场宋军必赢的战斗
就因为宋襄公固执强烈的信念感
愣是玩成了bad ending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秉承着“贵族不搞偷袭”的理念
宋军还真的等到楚军准备好了再动手开打
结果被打到连亲妈都不认得了
除了不能搞偷袭之外
在春秋战场上也同样不能趁人之危
“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
——《司马法·仁本》
比如说
晋国去打齐国
不凑巧遇到齐灵公嗝屁升天了
晋国军队立马停战,掉头回家
晋士匄侵齐,及谷,闻丧而还,礼也。
——《左传?襄公十九年》
不光是别国有丧事不能打
如果死的是很重要的人
那作为对手还得有所表示
例如
鲁国和吴国合伙伐齐
却没料到齐悼公先被他的员工给干掉了
敌方的大boss突然挂了
吴王可就坐不住了
公会吴子、邾子、郯子伐齐南鄙,师于鄎。
齐人弑悼公,赴于师。吴子三日哭于军门之外。
——《左传·哀公十年》
▼
春秋很讲究尊卑有序
君就是君,臣就是臣
不分内外
做臣子的,就算是见了别国国君
该行的礼一样也不能少
在齐晋鞍之战中
晋将韩厥追上了冒牌的“齐顷公”——丑父
韩厥给“齐君”鞠躬、敬酒、献玉
君臣之间的礼节那是相当到位
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
——《左传·成公二年》
晋楚鄢陵之战
晋军将领郤至三次转角遇到爱楚王
本来是“擒王”的好时机
但郤至这人每次都是毕恭毕敬
不动楚王一根毫毛
很有君子风范
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左传·成公十六年》
除了以上说到的这些之外
春秋战场还有不少让人匪夷所思的礼节规定
比如说
战争的目的其实是让人服气的
而不是真的要打打杀杀
打仗以车战为主,车坏了就相当于败了
打仗的时间、地点、方式等
都要双方商量着来
这些礼节规定
放到现代战争中的话
确实挺滑稽搞笑的
但在当时的“礼治”社会
却是再正常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