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开视线,你可能会看得更清楚

第一作者Jenny L. Reiniger正在用激光检眼镜做检测

当我们注视一个物体时,它的影像并不会出现在光感受器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德国波恩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观察后发现,影像的位置稍微靠近鼻侧,位于视锥细胞最密集区域的上方。他们推测这种潜在的注视行为有助于改善整体视力。相关结果近日发表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

我们习惯将眼睛比作照相机,但仅从光敏细胞(光感受器)在人类视网膜上的分布来看,这个类比并不准确。在数码相机中,传感器表面均匀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光敏元件,这些像素点大小相同且填充均匀;而人类视网膜中的像素点之一——视锥细胞,在大小和间距上具有很大差异。视锥细胞能帮助我们察觉物体的颜色和细节。在视网膜的中央凹(传输最敏锐视力的特化中央区域),每平方毫米就有多达20万个视锥细胞,而外周区域只有约5000个。这就好比相机在整个视场中具有不同的分辨率,在最终影像中呈现的区域也清晰度有别。

波恩大学医院自适应光学和视觉心理物理学研究组组长Wolf Harmening博士解释:“视锥细胞在中央凹内部的分布并不均匀,其中心有一个顶点。在注视某一物体时,我们会调整眼睛,使得影像正好落在中央凹的顶点上——至少,这是目前的普遍假设。”

然而,Harmening的同事Jenny Lorén Reiniger却在博士学位论文中提到,情况并非如此。她的研究表明,当我们注视一个物体时,其影像会以系统的方式略微向鼻侧偏移,且位于视锥细胞最为密集区域的上方。“我们对20个志愿者进行了研究,在所有人身上都发现了这种趋势。”Reiniger说,“有些人的偏移幅度稍大,有些人稍小,但偏移的方向总是相同,且两只眼睛的偏移是对称的。我们在一年后重复测试,结果仍然保持一致。”

乍一看,这似乎有些矛盾:为什么我们不用视网膜最敏锐的区域来视物?也许这个“技巧”让我们将眼睛的最大分辨率留给了影像中最需要它的区域。“当我们观察诸如地板的水平表面时,注视点以上的物体离我们更远。”Reiniger解释,“我们周围的大部分环境都是如此,位置更高的物体显得更小,以这种方式转移我们的视线可能会放大视野中的清晰区域。”研究人员推测,这是对双眼视物的一种适应。

研究中观测到的影像偏移十分细微,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基于激光的自适应光学检眼镜,得以直接观察志愿者眼睛里的单个视锥细胞。Harmening说:“这种方法还能向我们准确地展示注视物体时动用了哪些细胞。”在视网膜中,这些微小的颜色受体多达七百万个,而当我们聚焦在某一个点上时,只会动用其中的小部分(可能只有几十个),而且我们一生中可能总在使用相同的颜色受体。细胞靶向视觉测试有助于了解哪些颜色受体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关系最为密切。

科界原创

编译:灯丝 审稿:西莫责编:陈之涵

期刊来源:《当代生物学》

期刊编号:0960-9822

原文链接:https://phys.org/news/2021-08-how-we-better-by-away.html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界平台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