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赛场的“伪科学”如何帮助运动员获胜?

奥运会每四年举办一次,它很容易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所以运动员身上的装备,或者一些奇怪的印记和动作,很容易引起大家关注和模仿。

毫无疑问,运动员携带这些东西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但事实证明,这经常是一些伪科学。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非常流行肌内效贴布,许多运动员把身体、手臂、腿部贴成五颜六色,据称这个产品可以为运动员提供一些支撑、稳定和力量。

至于原理嘛,就是它可以提升皮肤,优化淋巴液流动,运输白细胞,并帮助清除废物、细胞碎片和细菌等等,从而让运动员状态更好。

好吧,所有这些都是未经证实的,相反它已经被证实是伪科学。

其实,类似的胶带被用于医学,它确实可以给身体提供一些帮助,比如支撑关节,有研究表明它确实对一些调动关节的活动有帮助。

很多商家就是利用了这些证据,然后把一个非特定的效果当作一种特定的特殊效果来销售。

这种胶带在伦敦奥运会上风靡之后,在整个时尚界都掀起了一阵不小的“飓风”,奥运会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各种T台模特都在展示这个元素。

不过,2016年的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上,这种胶带就不怎么出现了,因为大部分人都知道它是伪科学,只要我们现在随便搜索一下,确实好多专家都在辟谣这个。

然而,里约热内卢奥运会流行另一个更有趣的伪科学——拔罐,虽然拔罐在中国很受欢迎,但不管你信不信,这确实是个伪科学。

由于在游泳项目中,男运动员基本是光着上身的,所以经常可以在游泳运动员身上看到拔罐后留下的痕迹——一个圆形印记。

据说拔罐可以祛湿排毒,促进血液循环。拔罐过程中,罐子里会出现挥发的液体,这些被认为是湿气被拔出了,而身体留下的罐印则被认为是排毒的证据。

但真实情况是,那些液体只是人体的组织液而已,而身上的印记只是皮肤受到过大压力导致毛细血管破损形成的瘀血而已,是一种伤痕。

当然,拔罐和前面提到的胶带一样,也因此火了一把,因为这是有运动员做背书的疗法。

在今年东京奥运会,还是可以看到拔罐的身影,但是明显少了许多,估计也是因为辟谣的人太多了(好吧,我也蹭过这个流量,辟谣过)。

不过,今天我不是来辟谣这些的,我想说的是,即便这些真的是伪科学,但它肯定对运动员的成绩有所帮助。

首先,为什么奥运会上经常会出现这些伪科学?

奥运会是真正较真的比赛,特别是在决赛阶段,两个人的成绩基本都只有微弱的差异,比如今年奥运会为中国队夺得首金的杨倩,她只赢了对手0.7环,而且事实上在最后一枪前,杨倩和俄罗斯选手的差距只有0.1环和0.2环之间。

很明显,在奥运会级别的比赛中,即使是最微小的优势也会影响运动员的排名。

所以,所有人都会想办法在不违规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让自己状态更好,哪怕这些“伪科学”只有微乎其微的可能是有效果的,他们都愿意试一下。

不过,这样做对运动员来说很可能确实是有效果的,这里涉及到一个无法解释的、神奇的“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有多神奇?

早在1995年,毕阙博士就报告了这一现象。

当时,毕阙博士发现,在告知患者他所服用的“安慰剂”可以治疗背痛时(实际上没有这样的效果),则大部分病人表示自己的症状得到缓解。

当然,这并不是病人自己说的算,而是通过客观的方法检测到病人的症状确实缓解了。

安慰剂效应还有一个相反的过程被称为反安慰剂效应,这个实验我有点找不到了。

大概就是当医生给过敏患者提供一个无过敏原的树叶,并告知他这会引起他的过敏时,很多患者会因为接触一个无过敏原的树叶而产生过敏反应。

奥运会赛场上的伪科学其实也是这样的,不管这些是否真的有效,只要运动员自己觉得有效,他做这件事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安慰剂效应是属于心理学范畴,奥运会的伪科学确实提供了这种心理上轻微的优势,而这些优势足以影响奥运会级别的比赛。

最后

这两天“马龙吹手不吹球”上了热搜,有趣的是很多人关心的是吹球是否真的会影响发球的状态。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吹球过后会改变球的摩擦力和温度,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个动作会这么流行。

摩擦力不必多说,其实球的温度也确实会影响球的轨迹,因为一个球在旋转的时候会通过影响周围的空气而改变运动的轨迹,这是旋转的球运动轨迹是一条弧线的缘故,而球的温度会加剧它对空气的影响。

这个并是严格意义上的伪科学,只是这个做法基本不可能产生质的改变,太微弱了,但是它可以让运动员在心理上获得极大的优势。

还有刚刚拿下乒乓球女单冠军的陈梦,她的项链、手链也上了热搜,效果应该也是一样的,所以严格的教练组并没有要求她拿掉。

每届奥运会都会被爆出许多有趣的伪科学,别嘲讽,它可能真的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