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格陵兰岛清晨,一只北极熊为了寻找食物,打起了极地研究站的主意。当时,站内有一个纪录片拍摄团队,纪录片制片人的手被北极熊咬伤,最后北极熊在团队成员举起手枪的警告下依依不舍地逃离。当天晚上北极熊再次返回,而且第二天晚上又再次出现,似乎为下次更方便偷袭,离开前打破了研究站的窗户。
这片区域属于丹麦管辖,丹麦北极军事单位表示:这头北极熊不是第一次这样了,伤人事故发生了5次,已经被我们标记为“有问题”的熊,如果它再次返回准许击杀!那么北极熊为什么要多次伤人?它真的想吃人吗?
北极熊为什么闯入人类的研究站?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北极熊被认定是一种“脆弱”物种。在《自然》曾有多篇论文指出: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冰川融化,2100年北极熊将因丧失栖息地而灭绝。然而,最新的研究表示北极熊可能已经等不到2100年了,因为有大量的微小塑料、不粘锅涂层材料,化妆废料等等“毒物”正源源不断流向北极,这里不再是一片“净土”。
当全球各地发生极端天气之时,北极熊也正在经历破纪录热浪,北极圈达到了48度,但北极有大量冰层掩饰,难以达到引起全球人类关注的温度。这可能是北极熊靠近人类研究站,袭击人类的主要原因。
当北半球高温、洪水频出之际,格陵兰东北部的气温也升至23.4度。最高峰时,格陵兰岛冰盖在一天内失去了85亿吨冰。仅一个月格陵兰岛已损失超过1000亿吨冰。夏季未过,这种情况还在加剧。
目前,北极23.5%的海冰已经飘到了北极中部以外的“易融化区”,这是自有记录以来(1989年)的最高比例。这其中包括了大量古老的海冰,它们是被破纪录季风吹出来的。古老海冰是抵抗全球变暖的主力军,通过反射阳光帮助地球保持凉爽。 随着古老海冰的消融,全球变暖将加剧。
虽然被吹走的古老海冰仅有8%(其实已经很多了,是之前同期相比),但更少的古老海冰意味着北极有更多的海冰会融化。因为冰更少了,被反射的太阳辐射就少了,这有助于变暖,而变暖又反过来继续吞噬北极。
多说一句:地球之肺亚马逊雨林,由于高温导致部分地区野火频发以及人类砍伐,目前已有20%的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了“二氧化碳量吸收量”,意味着地球之肺正从“对抗全球变暖”转变成了“助力全球变暖”。似乎大自然的一切都在离人类远去。
古老海冰是北极熊和海豹等动物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自1984年以来,其覆盖范围已减少了约50%,目前处于同期历史最低值。由于栖息地受到天气变化影响,大量动物纷纷远离,导致这里北极熊需要走到更远觅食。
为什么北极熊需要冰才能生存?
气候变化造成的冰层损失直接影响北极熊的摄食和生存能力。北极熊无法在北极中心厚厚的冰层“陆地”捕食海豹。因为它们需要通过海豹换气时对他们进行抓捕,这个过程有点像是“打地鼠”。
它们往往需要前往古老海冰蔓延出去的新海冰进行捕食,那里的冰层稍薄,海豹才可以突破冰层换气,从而形成生产力较大的狩猎区。这些区域对于北极熊的繁殖来说极为重要。
与食物链顶端的其他食肉动物一样,北极熊的繁殖率很低。每胎只有一两只幼崽在隆冬出生并与它们的母亲呆在一起两年。 并且雌性北极熊每三年才繁殖一次,幼崽需要到五六岁才会繁殖。
从深秋到初春,带着新幼崽的母亲会在陆地或浮冰上的雪堆中筑巢。春天,它们带着新的幼崽从巢穴中出来,在漂浮的海冰上捕猎海豹。
简而言之,如果没有足够的海冰,北极熊妈妈与孩子就会被饿死。随着海冰不断减少,北极熊妈妈们也一直在寻找应对环境变化的办法。近几年,科学家发现大量北极熊不断向南迁徙,与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的灰熊交配,后者对气候变化更具弹性,更适合温暖的气候,但它们结合而成的幼崽已经算不上是北极熊了。
人类已经受此影响
海冰消失也危及到人类。例如:改变航运路线,改变海洋、大气环流,导致台风、高温、海啸侵蚀海岸居民,我们正在经历的极端天气就是其中一部分。我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发生洪水离不开从西伯利亚过来的“北极强盛冷湿气团”。
这源于北极海冰融化后,极地涡旋减弱,当大气高处的冷风环流不再受北极控制就会外溢,特别是当西伯利亚出现强盛的低涡系统,冷风气流就被牵引过来。
北部过来的寒流南移时遇到暖气团就会降雨。同时冷气团的南移还会导致南方寒冷天气增加。例如:2020年冬季,英国气温破了近30年来最低温。还有美国的德克萨斯州,极端寒冷的天气导致电网瘫痪,400万人因此断电。
击杀一头北极熊,或许能解决表面的伤人事件,但解决不了北极熊伤人事件背后引发的大规模伤人事件,即使是北极熊全军覆没,全球变暖依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