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肺要废!固碳赶不上排碳,人类会缺氧吗?专家:比这更严重

亚马逊雨林被誉为地球之肺,这个肺能吸收地球上的二氧化碳,释放出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但随着亚马逊野火不断,人类砍伐耕种,这个肺正在逐步被蚕食。

亚马逊雨林背后的深远影响

科学家发表的一篇报告指出,亚马逊雨林20%的面积已经废了!这些区域的二氧化碳释放量已经超过了吸收量。换而言之地球之肺正在从“抑制全球变暖”逐步转变成“全球变暖的帮凶”。如果连“地球之肺”都加入了全球变暖的阵营,人类还有能力扭转全球变暖的趋势吗?

科学家们给出的答案是悲观的,因为目前地球多项指标已经接近临界点,甚至超标。很多事物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极端天气已经从人们漠不关心变成了全球关注。

极端高温:凉爽的加拿大西部气温升至49.6度,科威特地表温度达到了74度,美国死亡谷地表温度81度,沙漠之舟著称、最耐旱的骆驼在阿尔及利亚晒晕了,还有四处的山林野火。

极端严寒:巴西南部罕见大雪,南非零下9.9度。

极端暴雨:塔克拉玛干沙漠发洪水,河南暴雨洪灾一天下了一年的雨。7月份降雨量排行,北部城市占据了半壁江山,这是曾何几时才有的画面。还有欧洲多地,东南亚多地洪灾。

这一切背后的推手都是“全球变暖”:夏天更热,冬天更冷,极端天气越发频繁。

因此世界气象组织WMO表示:比起植树造林,减少碳排放,更重要的是预测、预防极端天气,减少人员伤亡,因为扭转全球变暖趋势最少需要几个世纪的努力。

今年1.4万名来自全球多国的科学家更是联合签署发表建议:采取激进的态度应对全球变暖。

不过,亚马逊雨林更像一个丰碑,起到的更多是象征性的意义,因为它并非真正的“肺”。

地球是蓝的,不是绿的,氧气不在森林的多少

地球上的森林、雨林,在亿万年地球历史中是善变的。植物们在陆地上不断演化,它们和动物一样,相互竞争,只不过它们竞争是为自己多争取一些阳光与养料。

实际上,植物极为脆弱,有时候地球一场灾难就会让它们全军覆没。为了适应地球,植物经历了多次大跃迁:

藻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在陆地上,每一次更替都始于环境的变化。在更替过程中都伴随着前者逐渐减少,后者逐渐增多,同时也带动着动物的兴衰。

例如:恐龙崛起于2.34亿年前,“卡尼期洪积事件”,一场连绵不绝下了200多万年的雨,旱地顷刻间沦为湿地,抗旱的低矮蕨类被淹没,高大的裸子植物崛起,恐龙更容易适应裸子植物随之崛起。1.3亿年前被子植物出现后,恐龙逐渐迷失了方向,小行星的到来成了压弯恐龙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过,无论是哪次更替,物种灭绝的原因都并非是“缺氧”。历次陆地植物短缺的这段时间,氧气来自哪里?科学家曾统计过,亚马逊雨林最高峰时产氧量占据了全球6%。作为全球最大的雨林,地球的肺,这点量似乎不太配。

实际上,即使是陆地全球森林与雨林加起来总产氧量也超不过15%,可见亚马逊雨林的比重还是非常大的。而85%来自于“占据这颗蔚蓝色星球71%”的海洋。

38亿年前,陆地上没有任何植物与动物,一片荒芜。蓝细菌(蓝藻)刚刚在海洋中出现,开始默默地释放着氧气。24亿年前,由于蓝藻在大气中积攒了太多的氧气,发生了大气氧化事件,地球变成一颗冰封的星球,史称雪球地球。

陆地上最早的植物源于自于3.5亿年前藻类适应了陆地,给陆地涂上绿装的同时,也“协助”海洋中的藻类将氧气含量推至顶峰(35%)。

所以说海洋才是地球真正的肺,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因为亚马逊雨林是否能产生氧气而担忧,更应该担忧的是亚马逊雨林的破坏会加剧全球变暖。如果全球变暖得不到控制将有大量的人流离失所。科学家当雪山、冰川全部融化,海平面将上升60米:

实际上,人类预测到了“全球变暖”,但从未准确估准过它的速度,因为气候系统太过复杂,有太多意想不到的因素与关联会突然间蹦出来,告诉你:我还能再快些。

亚马逊雨林是陆地上的固碳大户,如果继续这么下去将演变成热带草原。但前提是要举全球之力,协调好亚马逊雨林周边的国家、人民利益与环保间的冲突,否则别人凭什么听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