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当中,王侯公等爵位是如何排位顺序的?

爵位在古代被称为爵位、爵号,是皇帝对某些功臣的封赐。关于中国的爵位制度最早起源于周代,分为王、公、侯、伯、子、男这六个等级,至于后世的其他爵称和爵位制度也都是由此延伸而来的,至于王侯公爵的排位顺序从大到小依次是王、公、侯、伯、子、男。

王在周代的时候,一般指的就是周天子,至于其他个别非天子的王,像邵王、吕王、丰王等,其实在当时都属于某些地方的首领,自然无法跟周天子相比,但依然属于诸葛王不可小觑。

公爵在古代指的是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君主所赐封的公爵是周朝封建五等爵的第一等,在当时也被称为公爵。在西周建立公诸侯国只有四个,分别是当时的宋国、虢国、周国和虞国。

侯爵是西周跟春秋时期册封最普遍的爵位。在周代建立初期的时候,分封各大周姓诸侯就是册封的侯位,比如燕侯、鲁侯、蔡侯、虞侯等异姓国君非常多,只有那些表现比较好的侯爵才有机会被周王给予升爵一级从侯爵升为公爵的奖励,所以公必然在侯之上。

伯爵在西周时指的是小国之君,文献中关于他们的记载比较少,据说春秋时代明确称伯的国君主要是郑伯和曹伯。至于子爵在当时连一个小国之君都算不上,至于当时有记载的除了北子和沈子外,也只有那个因为周平王东迁护驾有功,从子爵升爵一级成伯爵的秦国了。

子爵是周朝封建五等爵最低的一个爵位,在《春秋》记载中跟男爵有关的也只有一个特别小的国家,那就是当时的许国,基本到被人忽视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