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雌性蟑螂来说,真正吸引异性为之“疯狂”的既不是它的复眼,也不是背上甲壳的形状,而是它角质层内的29-碳氢化合物。当地时间7月27日,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刘彤献(音译)等人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探讨了雌性蟑螂如何调节这些接触性信息素的产生,以及当信息素分泌太少时会发生什么。
德国小蠊(Blatella germanica)是世界上最常见、最受鄙视的蟑螂。和其他昆虫一样,它们的外骨骼内充满了丰富的分子混合物,其中包括一些用于保持干燥的油性碳氢化合物。区分雄蟑螂与雌蟑螂的关键之一在于名为3,11-二甲基c29的碳氢化合物。雌蟑螂可以通过化学方式将这种化合物转化为性信息素,而利用触角感受到信息素的雄蟑螂则会展开翅膀,露出富含营养物质的腺体。当雌性享用腺体内的食物时,雄性则会趁机与之交配。
像其他长链脂肪分子一样,信息素的前体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延长酶的作用下,通过将较短的烃链拉长而形成的。为了更好地理解蟑螂如何调控此过程,研究者利用RNA干扰阻断了蟑螂体内的一组延长酶。他们发现,当一种名为BgElo12的延长酶被敲除后,蟑螂体内的性信息素水平降低了,与此同时,雌性对雄性的吸引力也降低了。
通过RNA干扰敲除技术,研究者发现BgElo12的产生受到了两种昆虫性分化基因的调控(已通过此前的果蝇研究证实)。在雄性蟑螂中,一种双性基因抑制了延长酶的产生,从而限制了信息素生成;然而,在雌性中,另一种名为Transformer的基因阻断了双性基因的影响,从而开启了延长酶基因。研究人员发现,抑制雌性体内的“转换器”会再次抑制信息素的产生,并降低雌蟑螂的性吸引力。
“鉴别出雌蟑螂调控性信息素的路径是有价值的。”刘说,“或许它可以帮助我们控制这些有着全球性影响的害虫。”
科界原创
编译:橘子审稿:西莫 责编:陈之涵
期刊来源:《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
期刊编号:1544-9173
原文链接:https://phys.org/news/2021-07-cockroach-sex-block-enzyme.html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界平台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