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世界上的头号强国,而维持唐朝强盛的根本就是拥有一支攻无不克的强大军队。在唐朝前期,唐军几乎是无敌般的存在,任何企图与之对抗的势力都免不了被攻灭的结局。不过凡事总是盛极而衰,大唐王朝自然也无法例外。历史上一般认定“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可事实上,早在唐高宗在位时期,唐朝的衰败就已初露端倪,其中最标志性的事件当属“大非川之战”的惨败。
咸亨元年(670年)四月,位于唐朝西南的吐蕃王国出兵攻占了唐朝在西域的十八个州。战报传至长安后,朝野一片震惊。要知道当时的唐王朝正是如日中天,无人敢惹,周边国家都是想尽办法去讨好,哪有像吐蕃这样主动来搞事情的。
为了严惩吐蕃的主动挑衅,唐高宗李治任命名将薛仁贵为主帅,郭待封(名将郭孝恪之子)为副帅,率十余万大军西进,讨伐盘踞在青海湖地区的吐蕃大军。
青海湖一带对唐军来说并不陌生,当年这里是吐谷浑的地盘,后来吐谷浑国王慕容伏允主动作死向唐王朝发起挑战,结果直接被唐朝名将李靖率军打到灭国。不过唐朝并没有吞并吐谷浑,而是重新扶持了一个亲唐的吐谷浑国王,让吐谷浑作为唐朝属国存在。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吐蕃向青海湖地区扩张。唐朝当时正在对高句丽用兵,无暇西顾。所以几乎是眼睁睁看着吐谷浑被吐蕃所灭。轻松吞并青海湖地区后,吐蕃的野心进一步扩张,他们继续向北推进,直至吞并了唐朝在西域的诸州,这才引发了上文中所说的那一幕。
薛仁贵、郭待封率军抵达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后,薛仁贵决定由他本人率主力向盘踞在乌海(今苦海)方向的吐蕃军队发起攻击,同时让郭待封率2万人在大非岭上筑营固守,保护军队的粮草与辎重。
然而将门出身的郭待封打心眼里瞧不起平民出身的薛仁贵,他认为自己的能力远在薛仁贵之上。因此当薛仁贵率部出击后,郭待封也带着自己所率的2万人马深入敌境。结果,郭待封的军队在途中遭到吐蕃大军的伏击,粮草、辎重尽失。
薛仁贵得知此消息后,被迫下令全军退守大非川。然而还没等唐军站稳脚跟,吐蕃国相论钦陵就带着40万大军杀到。薛仁贵指挥唐军奋力抵抗,可在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唐军最终还是全军覆没。薛仁贵、郭待封等少数将领在接受了屈辱的和谈条件后才侥幸保住性命。
“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开国以来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惨败,唐军天下无敌的神话也因此战被彻底打破。从表面来看,郭待封违抗军令,擅自出击是战败的直接原因。然而从深层次分析,唐军战斗力下降导致的影响可能更大。
虽然吐蕃方面号称有40万大军,在人数比例上是唐军的四倍,可真正的战斗部队远低于这一数字。而在此战之前,唐军以少胜多,打败数倍甚至十倍于己的敌军的战例不计其数。“大非川之战”中却意外遭遇了全军覆没的惨败,这不得不说是唐军实力衰退的明显信号。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