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黄忠六十岁跟刘备,德川家康七十岁打天下,姜子牙八十岁辅佐武王灭商,佘太君百岁挂帅,孙悟空五百岁西天取经,白素贞一千多岁下山谈恋爱。年轻人,你急什么?”虽说这是一条段子,但其中也潜藏着一个道理,那就是告诉大家,只要用心努力,是金子迟早会发光。今天夜读史书就来与大家聊聊历史上一位大器晚成的人物,他便是唐朝的刘仁轨。
刘仁轨是汉章帝刘炟的后人,不过到了他这一代的时候,家族早已没落。刘仁轨自少家境贫寒,但爱好学习,能出口成章。
唐朝初年,一位叫任瑰的官员在担任河南道安抚大使期间发现了刘仁轨的与众不同,因此任命他为息州参军。就这样,刘仁轨正式步入了仕途。
不过在此后数十年里,刘仁轨的职业生涯进展极为缓慢。好不容易调到中央朝廷工作,可又因为刚正直言,得罪了当朝宰相李义府,结果又被贬官外放到青州(今山东青州)当刺史。
李义府心胸狭隘,睚眦必报。虽然他将刘仁轨狠狠整了一次,可仍觉得处罚力度不够。于是借着唐军东征百济的契机,他又一次给负责督办海运的刘仁轨“穿小鞋”,结果搞得刘仁轨被免职,仅以白衣平民身份随军。
唐军攻克百济后,刘仁轨重新得到启用,被任命为检校带方州刺史(“检校”相当于“代理”)。然而随后百济兴起了复国运动。唐军主帅、名将苏定方多次试图镇压,但面对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却也一筹莫展。无奈之下,苏定方选择留下小股部队驻守几个重镇,而将主力全部带回国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唐朝打算放弃的一个信号。
苏定方率主力回国后,百济复国运动愈演愈烈,唐军控制的几个重镇相继失守,仅剩下原百济国都熊津城还在苦苦坚持。
眼看熊津城也快要保不住了,唐高宗抱着有枣没枣打一杆的心态下旨让刘仁轨率留在百济的本部兵马驰援熊津。当时的刘仁轨已经是一个60岁的老人了,而且他干了一辈子文职工作,从没上过战场,更别提率兵作战。名将苏定方都搞不定的局面,他刘仁轨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所以唐高宗的这一旨意并不被大家看好,连高宗自己恐怕都没多少信心。然而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刘仁轨治在率军驰援熊津的路上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一出手就解了熊津之围。
龙朔二年(662年),刘仁轨率军展开反攻,连克支罗、大山、真岘等重镇,彻底打开了唐军在百济陷入苦战的局面。
龙朔三年(663年)八月,在百济新任国王扶余丰的请求下,日本派出四万大军,一千艘战船进抵位于朝鲜半岛中部的海域的白江口。刘仁轨出动一万三千余人,一百七十艘战舰前往迎战。在刘仁轨的精心布置下,唐军充分发挥舰船体积庞大的优势,四战皆捷,大破日本海军。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白江口之战”。
百济再度被平定后,刘仁轨奉命留下治理。他脱去戎装,开始致力于战后重建工作,史称:“百济兵火之余,比屋凋残,僵尸满野。仁轨始命瘗骸骨,籍户口,理村聚,署官长,通道涂,立桥梁,补堤堰,复陂塘,课耕桑,赈贫乏,养孤老,立唐社稷,颁正朔及庙讳。百济大悦,阖境各安其业。然后修屯田,储糗粮,训士卒,以图高丽。”
刘仁轨在百济的卓越表现使其名震天下,此后他又多次参加军事行动,出色完成了朝廷交代的军事任务。他也因此得到重用,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并监修国史。
唐高宗驾崩后,皇太后武则天摄政。刘仁轨加授特进,任西京留守。
垂拱元年(685年),刘仁轨逝世,年八十四。朝廷为表彰其功绩,追赠册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