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唐高宗时期的唐军,对外战争为何前期胜多败少,后期胜少败多

唐高宗李治在位的34年是唐朝历史上承前启后的34年,在这34年中,李治继承了李世民贞观之治的治国成果,将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版图扩张)和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为李隆基时期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就拿李治时期的版图扩张而言,李治在位期间,唐朝版图东到朝鲜半岛,西到咸海,今天伊朗东北部一带。南到中南半岛,北到西伯利亚,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公里。高宗治理下的唐王朝犹如破云而出的朝阳,成为亚欧大陆上和阿拉伯帝国齐名的超级帝国,时至今日都让华夏儿女竖起大拇指。

上图_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唐朝疆域图

唐王朝版图的扩展离不开唐军将士浴血奋战取得的胜利。但是,唐高宗时期的唐军却在高宗统治的前期和后期出现了完全相反的情况:唐高宗统治前期,截止公元669年唐军灭亡高句丽,唐朝对外战争是胜多败少的。在这一时期,唐军不仅消灭了西突厥汗国,收复中亚波斯在内的河中十六国,还打败了日本,牢牢控制住对朝鲜半岛的掌控权。然而,到了唐高宗统治的后期,唐军却在对外战争中胜少败多,比如唐军在进攻吐蕃的大非川之战中遭到惨败,唐军逐渐失去了对朝鲜半岛的控制权,和新罗爆发战争。

那么,同样是唐高宗时期的唐军,为何前期对外战争胜多败少,后期对外战争胜少败多呢?

上图_ 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即唐高宗

第一,唐朝前期对外战争的胜利和李世民留给唐高宗的一系列初唐名将密切相关,但随着初唐名将的陆续去世,唐朝将领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导致其对外战争在后期胜少败多。

唐太宗时期,大唐王朝猛将如云。李世民本人既是皇帝,又是中国历史上极其杰出的军事家(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手下的将领包括尉迟敬德、秦琼、程咬金、李靖、李绩、苏定方等人,在唐朝攻打高句丽的战斗中,“白袍名将”薛仁贵被李世民发现,成为初唐名将的后起之秀。

这些名将在李世民的指挥下为唐帝国版图开拓立下赫赫战功,有了这些名将,唐军先后消灭了东突厥汗国、吐谷浑、薛延陀、高昌等国,并给东北亚的高句丽以沉重打击。到了唐太宗驾崩之后,程咬金、李绩、苏定方、薛仁贵等名将在高宗时期继续被重用,并在唐高宗时期的对外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上图_ 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字义贞

程咬金为李世民的嫡系将领,在李世民早年平定宋金刚和刘武周的战斗中战功显赫。到了高宗时期,程咬金继续参加对外战争,在公元656年攻打西突厥汗国的战斗中,程咬金和苏定方密切配合,攻打西突厥歌罗、处月两个部落,斩杀敌军1000多人。在鹰娑川战斗中,程咬金又斩杀西突厥军队1500多人。

李绩(勣)是唐高宗时期和李靖齐名的将领,参加了唐朝灭东突厥、薛延陀和攻打高句丽的战斗,备受李世民器重。李绩生病,需要胡须为药引,李世民就割下自己的胡须给李绩做药引。唐高宗登基后,李绩继续受到朝廷重用。由于李绩在李治废王立武的政治斗争中支持李治,从而成为高宗时期军方的核心将领。到了公元666年,李绩出任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出兵进攻高句丽。由于李绩战法灵活得当,又熟知高句丽的具体情况,唐军在李绩的指挥下彻底消灭高句丽,李绩的军事生涯达到了巅峰。

上图_ 李绩(勣)(jì)(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

苏定方是唐太宗时期立下战功的年轻将领,属于初唐名将的后起之秀。到唐高宗时期,苏定方的军事才能被充分体现出来。公元655年,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指挥唐军攻打西突厥。第一次西突厥之战,双方各有胜负。公元657年,苏定方指挥唐军再次攻打西突厥。在作战行动中,苏定方指挥唐军冒着大雪孤军深入,一举捣毁西突厥王廷。659年,苏定方第三次出兵西域,平定了思结、朱俱波、喝般陀等国的叛乱,唐朝疆域抵达咸海附近。

西域战斗结束后,苏定方又指挥唐军消灭了百济和高句丽等国家,苏定方成为唐朝初期灭国最多的将领之一。

然而,苏定方不是一个贪功的人。取得征讨西域,消灭西突厥和消灭百济高句丽的战斗后,苏定方又奔赴西部前线抵御吐蕃,最后病逝在前线,其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上图_ 苏定方(-667年 ),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于世

薛仁贵是初唐将领的后起之秀。公元661年,薛仁贵三箭定天山,打败九姓铁勒。随后又于公元667年跟随李绩出兵高句丽,连续攻克16座城池,斩杀高句丽军队5万多人。在公元682年的云州之战中,薛仁贵指挥唐军斩杀突厥1万多人。突厥一听薛仁贵的名字,要么逃跑,要么向唐军投降。

正是这些战功赫赫的名将,为唐高宗时期的领土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随着程咬金、李绩、苏定方等将领的去世,唐朝出现了将领青黄不接的情况。后期成长起来的将领,其军事素养无法和李绩、苏定方等将领相提并论,也给仍然在世的名将,诸如薛仁贵等人造成了负面影响。

上图_ 薛仁贵(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礼,字仁贵

公元670年,唐军名将薛仁贵和郭待封进攻吐蕃,唐军和吐蕃在大非川地区展开激战。经过战斗,唐10万大军全军覆没,造成了初唐时期最惨重的失败。唐军在大非川,失败的原因很多,比如唐军不适应高原作战等,但唐军将领郭待封的指挥无能违抗命令成为唐军失败的根本原因。

大非川之战打响之前,薛仁贵就已经对唐军的战术做出合理的部署:大非川地形宽平,可以在两面设置障碍保护辎重,留下1万人看守。只要唐军速战速决,就能打败吐蕃。如果郭待封能遵循薛仁贵的部署,就可以打败吐蕃。然而,郭待封却违背薛仁贵的安排,带着辎重在后方缓慢前行,最终被吐蕃断了后援,唐军全军覆没。

大非川之战的失败不影响薛仁贵的名将地位,如果薛仁贵身边有苏定方那样的名将,大非川之战的作战结局或许是另一番样子,但历史没有如果。

而大非川之战的失败也是唐朝在高宗中后期将领青黄不接的重要体现,如果唐高宗中后期能出现像苏定方、李绩那样的熟练兵法战术的名将,唐军作战就能延续高宗前期拓展领土的辉煌。

上图_ 大非川之战,唐高宗总章三年,唐与吐蕃为争夺龟兹、疏勒、于阗、焉耆(今新疆库车、喀什、和田、焉耆)四镇

第二,府兵制的崩溃是唐高宗后期对外战争失败多,胜利少的重要内因。

什么是府兵制?简单来说,“全民皆兵”。府兵为农民,平时种地,还参加军事训练。战时拿起武器跟随朝廷出征打仗。府兵的武器和战马自己准备。

唐朝初期,由于均田制作为其土地的基本制度,农民负担较轻,国家能给府兵很高的奖励,鼓励将士们为国杀敌。比如,有军功的人可以到城市做军官,享受免除赋税的待遇。再加上唐朝太宗到高宗时期,尚武精神浓厚,群众在习武精神和军功奖励制度的影响下普遍乐于参军,唐军将士就能英勇奋战,取得接连胜利。

上图_ 唐朝用于征发府兵的凭证——鱼符

但到了唐高宗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情况越来越厉害,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奖励大不如前,其士兵没有军饷,军官待遇得不到保障,军队逃兵的人数逐渐增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唐军作战的士气和部队战斗力。

再加上唐军在高宗年间不断地对外扩张领土,一个普通军人在外出征好几年都是很常见的事情,家里没有劳动力,导致民众抵制参军的情绪有所增加,很多人宁愿自残也不愿意参军。这一系列的因素,使得高宗后期唐军的战斗力相较于前期下滑较大。

府兵制度的崩溃让唐朝无法在多个战线上同时作战。高宗后期,唐朝和新罗爆发战争,薛仁贵、高侃等将领奔赴前线进攻新罗。就在唐军和新罗打仗期间,吐蕃又入侵唐朝安西都护府,但由于唐朝府兵制崩溃,唐朝无法动员更多的军队在西线新罗方向和东线吐蕃方向同时作战,唐军只好停止对新罗的进攻,让薛仁贵进攻吐蕃。结果,唐军在吐蕃的大非川之战中遭到惨败,新罗又重新占领百济故地,迫使唐朝收缩了其在朝鲜半岛的统治权。

上图_ 唐朝军队(唐朝宿卫部队的府兵形象)

总而言之,唐高宗前期,府兵制没有崩溃,参军习武的精神和完善的军工奖励制度让将士们能奋勇拼杀,再加上太宗时期留下来的李绩、苏定方、程咬金、薛仁贵等将领的领导有方,使得唐军能取得消灭西突厥,打败日本,消灭高句丽和百济的一系列战役的胜利。

而到了唐高宗后期,府兵制崩溃再加上苏定方、李绩等人去世后,唐朝将领的青黄不接,导致唐军在唐高宗后期的战争中胜少败多。

作者:军事帅哥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2】《大唐帝国的扩张》 醉罢君山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