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生下鲁迅,为鲁迅定下包办婚姻,鲁瑞对鲁迅的影响有多大?

传递温度与价值,关注我不走丢,更多精彩内容尽在@读书文史。

文 | 读书君

一直以来,说到鲁迅身边的女人,我们谈论最多的或许就是许广平和朱安。而关于他的母亲所知甚少。

如果要问鲁迅一生和哪个女人待的时间最长,那肯定是他的母亲鲁瑞。鲁瑞一辈子活了72岁,23岁时生的鲁迅,结果儿子比老母亲走得还要早,55岁就因病去世了。

01 鲁瑞对鲁迅的影响

鲁瑞,绍兴乡下安桥头人,从小没有正式上过学堂,当塾师给她的兄弟上课时,鲁瑞只能偷偷地在门外旁听。之后,连偷听的权利都被剥夺了。不过,鲁瑞是个好学的女人,不让听,就自己找来书读,不识字就找人给指定,最终通过自学终于有了识字读书的能力。

鲁瑞看的书很多也很快,且记忆力极好,书中故事情节相似的内容,或者是千篇一律的东西,她一看就能发现,“这和那本书上的故事是一样的。”——这虽然使鲁迅在找书上费了不少心力,却也使他清楚了许多书的来源。

这种对书籍的阅读喜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鲁迅,对鲁迅后来编著《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古小说钩沉》等书皆起到了巨大的帮助。

也许是多少受读书的影响,鲁瑞思想比一般的旧时代女子要开明,容易接受新事物。1902年,鲁迅在日本给母亲写信,信中特意交代了两件事,让母亲放足、剪发。

如今,在现代人看来,放足、剪发是再容易实现不过的事情,但是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却几乎是一条“死律”。若真有人放了大脚,还可能背上各种违背妇道的罪名。

而鲁瑞很开明,回信说道:

“老大,我年纪已大,头发以后剪,足已放了。”

鲁瑞是一个明智、善良的女人,这对鲁迅的性格影响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待人接物上,鲁瑞非常富有同情心,宽厚仁慈。比如对待佣人时,她向来都是和善客气地说话。有时,家里人对佣人说话过于大声,她总会站出来说:

“不要大声小气说他们,即使他们做错了,可以同他讲么!”

此外,她还是慷慨大方的人,常常将自己的零花钱,赠给那些急需的人的身上。可以说,鲁迅悲天悯人的性格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受母亲的影响。以至于我们总能时常在他的各类文学作品中总能找到他对穷人的可怜和同情。比如祥林嫂、阿Q、孔乙己等。

另外,鲁迅慷慨激扬、针砭时弊的说话性格,或许也多少受到母亲的影响。鲁瑞被接到北京定居生活后,每天戴着老花镜看报读字,看到各种不公不正的事件,总是忍不住要慷慨激昂说一番。旁边的儿子看到了,不禁笑起来劝道“为什么要这么气呢?”

02 鲁瑞给鲁迅带来的包办婚姻

从人生婚姻上说,鲁瑞对鲁迅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只是,这个影响对鲁迅而言是一辈子的痛。鲁迅父亲在鲁迅15岁的时候便离开了人世。丈夫病死,家道中落,孩子又尚小,生活的重担全都落在了鲁瑞的肩上,其生活有多苦不言而喻。

在那个年代,婚姻被视为头等大事,一个老母亲要养育几个孩子,还要操心着孩子的婚事,着实不易。

当年,鲁迅留学在外,鲁老太太没有征得儿子鲁迅的同意,便贸然地给他定下了一桩亲事,而这个女人便是朱安。

关于朱安,读书君曾在前面的文章中有提及过,这是一个家境尚且可以,祖上曾做过知县一类的官的女孩。不过,和大多数旧中国的中上家庭子女一样,朱安从小就被按着传统的女性标准来培养,裹小脚,不认字,会女红,贤淑端庄。

对于朱安,鲁老太太是十分满意的。而对于鲁迅而言,却是一百个不愿意,毕竟一个是激进的知识分子,一个又是缠足裹小脚,又不识字的封建传统女性,两人的确存在巨大的差距。

只是,碍于对母亲的孝,鲁迅只好大概随了母亲的意,同时提了个要求:让朱安放脚,并进入学堂读书识字。

只是,遗憾的是,朱安以年纪大为由,都一一拒绝了鲁迅的要求。这个“不从”,可以说恰恰就是让两人仅存的可能生活在一起的机会也因此而失去。最终,两人的这场包办婚姻,成为了各自一生里的悲剧。

不过,和鲁迅相比,显然朱安的人生更为不幸。

朱安

之后,鲁迅和女学生许广平走到了一起,并生养了孩子,而朱安则独守空房几十年。客观上说,朱安作为一个旧时代的小脚女性,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妻子,其一生所承受的苦和痛远远比鲁迅要多。

对于鲁迅来说:

“朱安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而对于朱安来说,鲁迅是她一生的痛,她等了一辈子,最终没有等来一丝的温存和慰藉,甚至直到临死前,连唯一一个和丈夫葬在一起的愿望也被拒绝,这该是多么大的绝望!

朱安和鲁老太太

03 鲁迅对母亲的“孝”

有不少人觉得鲁迅的孝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深沉,问:鲁迅不是反封建的战斗士吗?怎么会如此随便就接受了这门亲事?

其实,鲁迅对母亲的孝可能远大于我们的想象。

当年,有领导欲要派鲁迅回国暗杀满清要员,结果鲁迅以母亲为由说:“我可以去,也可能会死,死后丢下母亲,怎么办?”这话让领导颇为不满,也正是因为这件事件,鲁迅在当时的革命群体中备受诟病,名声难听。

鲁迅还有一个四弟叫椿寿,是母亲最为喜爱的孩子,只是在6岁的时候就因患急性肺炎而死,葬在绍兴南门外龟山。

关于这事,在周作人《鲁迅的故家》中也明确地提及到:

我的四弟,他的名叫椿寿,生于一八九三年,四岁时死了父亲,六岁时自己也死了……生了一种什么肺炎,现在或者可以医治的,那时只请中医看了一回,就无救了。”

1919年鲁迅举家北上,并谨遵母命,将自己的早逝的弟弟迁葬到了父亲坟墓附近。这件事,被鲁迅写进了《在酒楼上》一文中。文中吕纬甫为自己的小弟迁坟的事,其实就是鲁迅的亲身经历。

椿寿的死,给鲁瑞的打击很大,为了缓解母亲的悲痛之情,鲁迅找来了一位画师帮忙画一张遗像。只是奈何翻箱倒柜也没能找出一张半个儿来参考。最后,鲁迅说:“四弟的面容和我很像,请按着我的脸画就行!”

结果,画师画得不三不四的,根本不像四弟。这时,有人担忧地说,“这幅画像有大人脸、孩子身的缺点,太师母会看不出来么?”

鲁迅很平淡地说:

“画像是为了安慰母亲,精神有所寄托,只要她满意了就好……自己做死去弟弟的模特又有什么关系呢。”

鲁迅还经常给鲁老太太写信,据说在1930至1936年分开期间,鲁迅就给母亲写了116封家书,信中的内容除了报平安,还经常把日常的生活照片,尤其是儿子海婴的照片寄给母亲,聊以慰藉。

对此,你又是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一起分享探讨~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