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性格柔弱,遇事不果断。所以在他即位前期,朝政大权一直被其舅父长孙无忌牢牢地掌握。后来他在宠妃武则天的协助下,终于通过“废王立武”一事,成功打击了长孙无忌的势力,同时也将武则天扶上了皇后宝座。
在此后一段时间里,李治终于体验到了乾纲独断的感觉。武则天也很好地扮演了一位贤内助的角色,处处迎合李治,让他时刻不忘自己是人生赢家。
然而好景不长。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十月,年仅32岁的唐高宗李治却患上了风疾,也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中风,史称其“风眩头重,目不能视”。
风疾虽不致命,但却是一种慢性疾病,无法根治。李治因此无法应付繁重的朝政事务,只好让皇后武则天协助他裁决政务,毕竟与其他人比起来,自己心爱的女人还是最值得信任。武则天就这样在自己都始料不及的情况下被推上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武则天聪明机警、胆大心细,因此尽管没有从政经验,但经过短时间的接触熟悉后,很快就对政务处理游刃有余。李治看到自己的贤内助这么能干,倍感欣慰,于是就进一步放权给她,自己索性做起了甩手掌柜。
在之后几年,除了特别重要的军国大事需要圣裁外,其他朝政琐事都由武则天主理。那么李治又在忙什么呢?除了养病外,他还与武则天的亲姐姐韩国夫人以及韩国夫人的女儿、武则天的外甥女魏国夫人打得火热。
韩国夫人母女成了天子的枕边新欢,天子很开心,韩国夫人母女也很开心,但有一个人却很不开心,那便是武则天。
直到某一天,人们才突然发现,韩国夫人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史书没有记载韩国夫人死亡的原因,但许多人都猜测是武则天下的黑手。韩国夫人死后,李治将对母女的宠爱都倾注到魏国夫人身上,甚至他还打算将魏国夫人册封为妃嫔,以便长相厮守。然而此时的李治才发现,只要皇后武则天不同意,他和魏国夫人就无法名正言顺地在一起。同时李治也意识到,武则天掌握的权力已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期,《资治通鉴》中称:“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忿。”这句话意思就是说,李治想要干什么,总是会受到皇后武则天的牵制,李治很生气。
李治觉得自己身为天子,还要处处被老婆管着,这像什么话。于是他又一次决定废后,要夺回自己的天子大权。
武则天的权力都是身为皇帝的李治赋予的,按说李治可以轻松将她一撸到底。然而李治性格软弱,做事犹豫不决。所以在废后这件事情上,他又一次陷入纠结。他觉得要废后总得找个合适的理由,所以尽管心中急不可待,但表面上却只能装作无事。
左等右等,终于抓到了机会。有一个叫王伏胜的宦官向李治禀报,称皇后经常安排一个叫郭行真的道士出入禁中,并在宫内作法。
得知此消息后,李治很开心,他下令将宰相上官仪召入宫中。上官仪很清楚皇帝的意思,因此在见到李治后立马表态说:“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于是李治就让文学功底深厚的上官仪起草了一篇辞藻华丽的废后诏书。
就在上官仪起草诏书的同时,宫内的眼线已经将这件事向武则天告发了。此时的武则天已是一位非常成熟的政治家了,在此危急关头时刻,她没有惊恐万分,也没有掩面痛哭。她只是很平静地走入内殿,用捉摸不定的眼神盯着唐高宗李治。
看到武则天过来兴师问罪,李治自己先慌了。还没等武则天开口,李治就指着御案上的废后诏书辩解道:“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
既然皇帝都认错了,武后自然是要原谅他。不过皇帝可以放过,但皇帝身边的人就不能幸免了。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十二月,武则天的心腹许敬宗上疏指控上官仪、王伏胜,以及废太子李忠暗中勾结,图谋造反。随即上官仪就被逮捕下狱,几天后与长子上官庭芝一起被斩首,家产抄没,府中女眷也全部没入宫中为婢,这里面就包括了上官仪的幼女,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女婴上官婉儿。
柔弱的李治打算通过废后重掌大权,结果反倒使身边的人遭遇大难。此事过后,大臣们都清楚了皇帝这个人靠不住,所以一股脑儿都跑去紧抱武后大腿。从此以后,武则天的地位更加牢不可破,唐朝历史上的二圣临朝(“二圣”指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时代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