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井的时候,用两个铁棍找水的原理是什么?

“山脚、山半腰、河不远”,“碎石带下水汪汪,红石头下干梆梆”“两山夹一嘴,地下必有水”,这些可以说都是民间打井最常见的土办法。一旦“井址”没有选对,那打下去不是不出水,就是水量太小,至于原因,可能是水井的深度还不够,也可能是这个地方地下本来就没什么水,所以,打井的要点当然就是找到水源。

别的地方不知道,但在我们四川农村,井水可以说是大多数人的饮用水来源,老家的那口水井就是我亲眼看着打好的,但当时没觉得有什么厉害的,一是认为打井的人肯定有办法找到有水的地方,不然他们靠什么养活自己;第二,打井的地方本来就在田边上,而且不远的地方还有池塘那些,即便再没有水,也总能渗透过去一点。

对于“打井的时候用两个铁棍找水”这事,别说是现在了,哪怕是二十多年前打井比较常见的时候,我也没遇到过这种操作。至于这个东西的原理是什么,我也查了不少资料,其中看似最合理的一个解释,那就是两个铁棒运用了与电法勘探中间梯度法类似的原理,但是,这个说法根本也解释不同的,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利用平行金属棒来找水,看上去就是一种民间技艺,并没有用到什么电的东西,自然也就不用分析为什么是两根铁棍,而不是一根铁棍了!

井水,在中国至少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以前谈不上多大的工业发展,所以水质污染这个问题在以前那些年代并不严重。

喝过井水的人应该有这个感觉,它和自来水冬冷夏暖不一样,夏天的井水也是非常凉爽的,以前不怎么讲究的时候,只要口渴了,都是直接舀水喝够,也没出现哪里不舒服的情况。而且,井水的口感真的好,有点清甜的感觉,当然,由于不是每个地方都与四川的丘陵地带一样,地质条件不同,水的口感和其中含有的物质成分,应该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听妈妈说,在没有打井机器的年代,那是完全靠人力往下“zhong”,这种原始办法打出的水井,往往都存在深度不够大的问题,只能通过增大水井的直径来弥补,所以以前的水井看上去都比较大,我们村最早的那口水井井口看上去直径都有一米多,更不用说水井里面了,视觉感知应该在2米以上。要知道这种深度不大的水井选址就更重要了,因为只有地下水源丰富的地方,才能在相对更浅的深度条件下保持比较稳定的水源,而我们村的那口老井,也正好打在田边上,而且不是那种常年干着的旱田,而是经常都关着水的水田。

当然,现在社会发展了,科学技术也比以前先进了不少,所以,也有专门的地下水探测仪器,井水其实就是地下水的一种,至于到底是裂隙水、岩溶水还是基岩水,那就要看具体的情况了,像什么磁法、电法和重力法,这些都是间接性的探测地下水的方式,其中最用最多的方式就是电法找水,原理也比较简单,利用的就是二次时差法,地下会接收到两种电流,然后随着人工电场消失,二次电位衰减会有个差值,如果这个值是正数,那就说明地下有含水层,反之则是非含水层。

前面也说到了,农村打井的时候用两个铁棍找水,还真的没有什么科学合理的解释,我不说这是碰运气那么绝对,但真的大概率上是打井人选了一个地理位置看着就有水的地方,然后用铁棍走了下过场罢了。实际上,过去农村打井,也的确是主要凭借打井师傅的经验来判断的,比如前面说到的那些地理位置特征,就可能更容易打到有水的水井。

而且,也的确有打到很深也没有水的情况,这个我也亲眼看到过,虽然有的水井看上去位置间隔并不远,但是,打好以后的不同水井,在出水量上还是存在差异,比如我们家后来打的那口水井即便干旱的时候,也能几个小时出水好几担,但隔壁大伯家的水井就压不出水了,我们两家的水井也就隔了十多米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