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的时候,常听老人说什么“千年草籽,万年鱼籽”,那时像“农药”这种东西真的很少用,一是觉得吃了不好,二是买这个价格还不便宜。一般每个大队都有专门蓄水的大堰塘,到了种水稻的时候,灌在里面的水就会通过农渠和水沟流淌到田里。
那个时候,虽然村上也有人去城里务工,但留守儿童还是比较少的,大多都由妈妈和爷爷奶奶一起抚养,所以田地不像现在这样大片荒芜,而每次在种水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体验一把田里捉鱼的快乐,铁盆都可以装满,不像其他时候,只能在小溪里抓点小鱼。
这样简单的快乐,在农村生活的80、90后,应该都体验过,鱼的生命力的确很旺盛,除了大堰塘、水沟和水田里,就连随便挖一个大泥坑,即便没有人往里面放过鱼,只要长期注满水就会长出鱼儿,有时候天干水都见底了,只要下一次再灌满水,没多久就又会长出鱼。那么,如果在山上也挖一个10平米左右的池塘,到最后都不往里面放一条鱼,要多长时间能长出鱼儿?
这个问题,很多人看到都觉得答案一定是可以长出鱼的,但实际上还真不见的。首先,我们可以说一下什么情况下可能长不出鱼,别说一年两年,甚至几十年都不大可能。山,有海拔高低之分,有气温高低之别,也有环境恶劣程度的差异,如果是高海拔、气温极低且对生命极度不友好的山峰,别说10个平方米,哪怕是100个平方米都不可能长得出鱼。
我们在自己生活的地方,为什么似乎随便挖个泥坑,只要把它关上水,即便看上去与其他水源没有互联贯通,也要不了几年就能长出不到鱼?其实吧,鱼的来源无非有二:
一是来自天上,比如那些经常在水上捕捉食物的鸟类动物,它们的身上就可能携带鱼卵,当它们飞到这个挖的池塘找食物的时候,身上的鱼卵就有可能留在这个池塘,然后鱼卵在同样适合它们生存的池塘里面孵化长大,慢慢就有了不少鱼。
二就是来自地上了,不知道北方什么情况,但是就我生长的四川这些地方来说,每年南方入汛以后,也就是当年的七八月,这段时间的降水量很大,虽然洪灾在我们这里可能几年十年一遇,但是地势相对低矮一些的旱田和干田,那就特别容易因为大雨被淹,这个时候,这些地方的水就会四处流淌,有鱼的地方的水和没鱼的地方的水就会互通。这种方式,可以说比前面说到得更快更有效,因为,这种情况不需要你的池塘生态发展到一定阶段来吸引鸟类,而是一次大水就能解决的问题。
另外,经常在水里活动的青蛙、癞蛤蟆这些动物,也比较容易为池塘带来生机。至于老人们说的千年草籽,万年鱼籽的确有点夸张了,虽然草籽能够进行休眠,鱼籽也有保护膜维持生存,但是,这些生理结构在一般环境中会逐渐被破坏,难以真的在千年、甚至万年后在原地活过来。像一些已经有了鱼的池塘,在经历一段时间干旱,然后又通过降雨、或人工注水的方式恢复供水以后,的确有在极短的时间里又有了鱼儿,那大概率就是之前的鱼籽在有了水以后继续存活了。
山上的池塘多久后会慢慢长出鱼?这个问题其实比较复杂,山间有没有溪流、溪流里有没有鱼、池塘的位置有没有可能在特定环境下实现和其他水源的互通、又或者是在其他水域活动的动物有没有可能进入到这里(这些东西都与山上池塘的位置高度有很大关系)?
因为,这些因素都会对鱼的形成时间产生影响,如果都不具备,那么可能就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了,因为这个池子即便有10个平方以上,面积看着是差不多,但首先它要形成一个比较好的局部生态系统,让其可以吸引那些在水里捕食的鸟类,然后为这片池塘带来新的生机。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挖池子的地方本来就有鱼籽,而且它们还没有因为时间被破坏结构,但是,这个对于在山上的池塘来说概率太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