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府出身寒门,唐太宗贞观年间通过荐举步入仕途。当时朝廷高层还是门阀士族的天下,李义府感叹阶层固化,自己难以跻身高位,因此写下了一首名为《咏乌》的诗,其中后两句是:“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意思就是说,偌大一个朝廷,却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说来也巧,李义府的这首诗后来被唐太宗给听到了,太宗当即表示:“吾将全树借汝,岂惟一枝!”
皇帝发话,李义府的职业生涯自然很快得到了改观。晋王李治被册立为太子后,李义府被任命为太子舍人,加崇贤馆直学士。与当时另一位东宫属官来济合称为“俱以文翰见知,时称来李”。
然而,李治当上皇帝后,李义府只是从太子舍人晋升为中书舍人,这与他当初预期的飞黄腾达相差甚远。更令李义府感到痛苦的是,昔日与他地位差不多的来济却青云直上,位登宰辅之列。
得不到赏识的李义府只好在中书舍人的岗位上继续过着不咸不淡的日子。可是到了永徽六年,李义府不知道究竟什么地方得罪了太尉长孙无忌,结果一纸调令要将他贬到壁州(今四川通江县)当司马。
眼看连现有职位都保不住,李义府心中那叫一个急。他到处找门路、托关系,希望太尉大人高抬贵手,可谁也不敢出面帮李义府说话。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李义府从同僚王德俭那边打听到了一个消息:皇上想立武昭仪为后,但长孙无忌等人出面阻挠,皇上眼下急缺一个敢帮他冲锋陷阵的人。
李义府觉得自己反正也是破罐子破摔,不如索性赌一把。于是他向唐高宗李治呈上一道奏章,请求废黜王皇后,改立武昭仪。结果证明,李义府的这次押注赚大发了。唐高宗不仅下令取消了之前的调职令,还破格提拔李义府为中书侍郎。
不久,李义府、许敬宗、王德俭等被长孙无忌集团排挤到边缘的一群人组成了一个新集团,他们紧密团结在唐高宗与武昭仪周围,与长孙无忌的宰相集团一决高下。
经过一番激烈博弈,长孙无忌集团最终落败。唐高宗成功达成“废王立武”目标,武昭仪心满意足地成为了武皇后。李义府因功被晋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封广平县男。
在此后数年时间里,李义府一直扮演着帝后集团急先锋的角色。他不断向长孙无忌集团发起攻势,并最终将长孙无忌和他的支持者打得落花流水,身败名裂。
李义府终于实现了年轻时的梦想,跻身大唐帝国权力的核心。然而他意识中并没什么为官一日,造福一方的概念,反而利用职权大肆敛财。起初唐高宗因需要利用李义府来扳倒长孙无忌,所以对他的劣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当长孙无忌被打倒后,李义府的价值就大幅降低了,此时李义府仍不知收敛,且胃口越来越大。更令唐高宗不满的是,李义府身为朝廷命官,却不以他这个天子马首是瞻,而是将皇后武则天视为靠山。
长孙无忌被扳倒后,唐高宗才真正实现了大权在握。可他享受权力巅峰的日子没多久,却又患上了风疾。由于无法应付繁重的朝政事务,他只好将许多天子权力交给自己的心上人武则天来打理。可他很快发现,武则天在朝堂上的地位极速上升,他这个皇帝又一次面临大权旁落的危险。
为了给武则天一个警告,唐高宗决定向贪赃枉法的李义府开刀。毕竟满朝文武中,只有李义府旗帜鲜明地站在皇后这边。而且李义府劣迹斑斑,办他的理由实在太多。然而武则天却一味偏袒李义府,唐高宗想下手的时候却发现困难重重。
显庆三年,唐高宗终于借着一件小事将李义府贬为普州刺史。可仅仅过了一年时间,武则天就安排李义府回到京师,并任命他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经过此番波折,李义府更加死心塌地跟着武则天。因为就算皇帝能罢他的官,皇后也能重新启用他,谁说了算不是很明显的事情吗。为了弥补过去一年的损失,李义府加倍努力将贪赃敛财事业发扬光大,吏部几乎要成为他李家的“官印专卖店”。
唐高宗虽然身为天子,但生性软弱,所以不怎么敢动武则天的得力干将。但李义府的行为实在太过恶劣,因此在龙朔三年春的某一天,唐高宗找李义府做了一次谈话,他对李义府说:“你儿子、女婿都干了不少违法的事,我现在都替你兜着,你最好叫他们马上收手。”
唐高宗的这番话实在是相当柔和,说警告都有点过分了。可没想到李义府一点都不领情,他反而问皇帝是谁告状。这么一来,唐高宗也生气了,他厉声问李义府到底有没有这回事。看到这个软蛋天子发怒,李义府也是一愣。然而随后干出的事情却让唐高宗做梦都想不到:李义府竟然直接扭头走人了!
李义府这一走将唐高宗彻底惹毛了。这已不仅仅是李义府忤逆犯上的问题,更代表着他的靠山武则天手中已掌握了太大的权力,所以才会让手下狐假虎威到这个程度。因此唐高宗要求立即对李义府展开调查。
李义府本身就劣迹斑斑,要查他的问题很容易。而武则天虽然一直罩着李义府,但这次他捅的篓子实在太大,不好收场。于是李义府成了一枚弃子。
龙朔三年四月,李义府被开除官籍,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市)。三年后,李义府在巂州忧愤而死,终年五十三岁。
俗话说:“失意莫失志,得意莫忘形。”李义府自以为靠山很牢,得意忘形,结果却应验了现在的一句流行语:不作不死。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