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债型家庭之痛:孩子泪流满面,父母一无所知

他们表面上有说有笑,

精神上却早已陌生无比。

过去的一周里,我在网上连续看到两个热门话题。

第一个是:被父母篡改高考志愿,该原谅他们吗?

第二个是:刚毕业,父母要求我每月上交3000工资,合理吗?

这两个问题,成功戳中了万千年轻人的痛点,不可谓不扎心,引起了广泛讨论。

同时,也把父母、子女之间的割裂与对立,暴露得彻彻底底。

先看第一个问题,父母篡改子女的高考志愿,该不该原谅?

一知乎网友留言,称当年他妈妈在志愿填报的最后时刻,偷偷把他的志愿从文学类改成了金融学,因为她认为“金融学容易就业、好挣钱、有前途”。

他说,他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恶心、想死”。

他也发过脾气,可所有人都说“父母都是为了你好”。等到录取结果出来,他“顺利”被金融学专业录取,全家人高高兴兴,只有他沉默不语。

入学之后,他想申请转专业。可他妈妈不知从哪里得知了消息,一通电话过来就是破口大骂:“你要是敢这样做(转专业),以后就别叫我妈!”甚至还威胁要跳楼……

他只能妥协,毕业后顺利从事金融工作,专业对口,工资也不低,可他始终无法释怀。

他说:“我会记得她的养育之恩,会负起赡养她的义务,但我永远不会原谅她,永远都不会。”

在填报志愿这件事上,类似的冲突和矛盾,在生活中我也见过不少。

高中一女同学,高考填报志愿时,父母一个劲要她报师范专业,哪怕她再三表态不想当老师。最终胳膊拧不过大腿,还是报了,现在是一名光荣的小学语文老师,每天都想着辞职。

还有一男的,兴趣是历史,可父母要求他读法律,否则就不给出学费,一气之下他干脆不读了,现在还在江湖上四处闯荡,几年也不见回一次家。

平心而论,我相信绝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他们的角色认同、幸福感会更多地与孩子绑定在一起,认为孩子是否成功,是他们自己是否成功的一部分。

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经历,给孩子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未必没有可取之处。但父母可以提出参考意见,却绝不该是起决定性的那个人。

毕竟从子女的角度来看,父母如果以“为你好”的名义强行干涉,哪怕看上去再“正确”的意见,也会显得很难接受。

接着看第二个问题,刚毕业,父母就要求子女每月上交3000工资,合不合理?

这个问题下面的1万多条评论,吵翻天了。

有人说:“父母辛辛苦苦养你长大,工作了自然就该回报他们。”

有人则称这是“催债型父母”,说:“不是说好的父母之爱伟大无私吗?怎么还惦记起孩子那点工资了?”

也有人认为:“一毕业就要三千确实有点多,可以商量交少一点……”

而最让我深思的,还是这一句:“不用说我也会给,可这样强制要求,让我觉得自己像个赚钱工具。”

事实上,谁都不喜欢这种被人强行干涉的感觉。

我相信大部分父母要求子女上交工资,并非是出于私心。

他们多是出于过来人的经验,担心孩子年纪轻轻贪图享乐,将来急用钱时会后悔。

但父母、子女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往往存在着高度的割裂。

看过一张聊天截图:

在这位母亲的认知里,一个月两千的伙食费已经够多了,再加上一千零花,怎么也够用了。

可她不知道,除了租房、吃饭、零花,她的女儿可能正因为工作,忙得餐餐吃外卖,而一份外卖的价格,往往是20起步。

她可能还不知道,她的女儿还需要护肤、化妆、买衣服、买鞋;如果她想混得好一点,还需要进修学习、偶尔打车、聚会、随份子……以维持正常社交。

上一代人,多还沉浸在勤俭节约的生活思想里,而生活早已把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摁在地上反复摩擦了一遍又一遍。

我身边就有一位同事,天天嘴上喊着要躺平,结果还是天天在加班。大城市里,绝不是只要吃饱穿暖,就能够活下去。

就像此前有个说法叫“新型不孝”,指的是:

一些父母紧衣缩食大半辈子,终于看孩子走进职场,以为完成了任务,等着孩子衣锦还乡,扬眉吐气。
他们却不知道,那些没资本没背景的孩子,上班要看老板的脸色,租房要看房东的脸色,是处在鄙视链最末端的一群人。他们打拼得很辛苦,赚钱不容易,生活成本高,根本攒不下多少钱。

这就叫:孩子泪流满面,父母一无所知。一来二去,矛盾也就产生了。

所以,这两个问题背后,其实反映了同一个问题——信息不对称。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自我暴露”,指的是人们自愿、有意地把自己的真实情况,暴露给别人。

无论是在友情、爱情还是亲情中,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往往是决定一段关系亲疏与否的关键因素。而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很多时候都缺乏这种自我暴露。

更常见的,是一种“有策略的暴露”,比如选择性地隐瞒信息、透露信息或者传递错误的信息。它通常也不是恶意的,而是为了维护家庭关系的和谐和稳固。

就像有些已经离婚、分居的父母,通常都会对孩子选择隐瞒,哪怕只是暂时性的;而子女往往也不会跟父母透露自己的性取向、情感遭遇和一些生活习惯(比如吸烟、酗酒等)。

此外,大多数人都有一种“报喜不报忧”的思想,比如父母与孩子都会更倾向于分享自己取得的成就,而在经济、健康出现问题时有所保留,或者是弱化已存在的困难。

而这些,都是一种隐瞒。

长此以往,便导致了双方的信息出现偏差,也使得彼此都缺乏足够的了解。就像有些父母与孩子,表面上还有说有笑,精神上却早已陌生无比,彼此都对对方一无所知。

一方面,父母总会习惯以过去的眼光看待孩子。而当孩子长大离开家庭,开始新的生活之后,父母往往跟不上孩子的脚步,再加上沟通的不足,导致了彼此间越来越多的隔阂与矛盾。

另一方面,孩子对父母往往也存在偏见。比如很多人总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的一些新观点,无法被父母接受,自己的解释也将绝对无法被父母理解。

这就是父母、子女之间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产生的误解与分歧。

说到底,及时、有效且真诚的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如果父母给子女提出建议时,不再是喊着“为你好”的口号,而是真正做到与子女开诚布公地交流、耐心细致地说明,那么孩子也不至于抗拒。

如果孩子能够放下偏见,真正与父母促膝长谈、畅所欲言,也许你会发现你的父母,真没你想象中那么顽固、不近人情。

所谓的“不孝”,往往也不过是两代人的误会。

上一代人从来不懂下一代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们都没了解孩子的生活,就将自己的理念代入进去,理所当然的以为孩子们的世界和他们想象的如出一辙。

只是,他们缺乏了对孩子真实生活的认知和经验。

他们不知道,在家里笑得没心没肺的孩子,遭受过多少责备与冷眼;

他们也不知道,大城市的灯火虽然辉煌,可没有一盏属于他的孩子;

他们更不知道有多少次他的孩子差点崩溃,却又不敢向他们倾诉……

家庭里的很多悲剧,往往都是来源于一次又一次的隐瞒与沉默。

孩子需要给父母一个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生活的机会,父母也同样需要给孩子一个开口的机会。

两代人的生活已经隔得太远,又何必在心理上再给彼此树一道墙。

不是吗?

文字为国馆原创,转载请联系后台和作者

图片源于韩剧《请回答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