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蒂隆是一位极为精明、敢于冒险的金融家,他在约翰·罗制造的密西西比泡沫中大赚一笔。坎蒂隆只写过一本著作《商业性质概论》——成为传世经典。
在书中,坎蒂隆表达了与休谟完全不同的主张,强调货币流通的非均衡性。坎蒂隆观察到,货币量增加会导致不同商品和要素价格涨幅程度不一致。货币增量并不会同一时间反应在所有的价格上,这一观点不同于货币中性。货币增加对经济的影响,取决于货币注入的方式、渠道以及谁是新增货币的持有者。
坎蒂隆认为,货币增加会对物价产生影响,但是在流通货币量的增加和物价上涨的水平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比例关系。
这个理论被后人称为“坎蒂隆效应”。
货币发给谁,以什么样的方式注入对经济的影响完全不同。比如,增发1万亿货币,如果给房地产企业,或注入股市,或购买国债,亦或是直接发给低收入者,对经济的影响完全不同。
根据坎蒂隆效应,我们可以看出发行货币并不是有利于所有人,或者对所有人的影响都是一样的。因为货币发行之后,还伴随着一个再分配的过程。先获得货币的人更先推动价格上涨,对于后获得货币或无法获得货币的人来说,通胀将给他们带来损失。
所以,货币增发,容易导致贫富差距扩大或收入失衡。
坎蒂隆坚持的是货币非中性理论。现实的经济状况,似乎更符合坎蒂隆效应。过去40年,全球货币发行量大规模增加,并未引发通货膨胀,但资产价格和债务规模大幅度上涨。这与欧美国家的央行单一制目标有很大关系。
全球各主要国家央行都在使用“坎蒂隆效应”,试图改变货币注入的方式,改变货币的传导机制,以实现刺激经济增长、避免通胀之目的。
比如,欧洲央行重启QE,通过资产购买计划,将资金直接注入到债市。特朗普认为通胀率很低,希望美联储将利率降到负数,以帮助政府融资。中国长期使用各种公开市场操作手段,搞“精准滴灌”和定向降准,将货币发给特定的企业,同时严控资金流入房地产。
坎蒂隆认为,货币用于消费可直接推动物价上涨,若用于再投资则未必会引发通胀。亚当·斯密和马斯克·韦伯都主张节俭,认为节俭带来资本积累,促进资本主义再投资。
正如中国,高储蓄和高货币转化的巨量资金流入基建领域,将产能巨大的基建和房地产作为货币的蓄水池。而美国则把股市、债市作为超级印钞机的蓄水池。
在欧美高福利国家,通胀被压制住了,资产价格高企,对穷人和富人都是有利的。穷人享受了低通胀和高福利的双重好处,富人则享受了高资产价格带来的财富膨胀。中产阶级是悲催的,既难以获得更多公共福利,又承担着因房价膨胀带来的巨额债务负担。
在“坎蒂隆效应”的作用下,全球中产阶级逐步坍缩,世界正在陷入一种极右或极左的不稳定的状态。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