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世界屋脊下,一路呼风撒雨直奔京津冀,西南涡为何强如台风?

气象局启动四级应急响应;暴雨橙色预警;北京逾500个航班取消;中小学幼儿园停止返校;高校户外调研暂停;旅游景区、山区河流关闭;弹性或错峰上下班;这么大阵仗往往都是用来应对“台风”的,然而这次台风没从海上来,而是从西南地区来,内陆“台风”有多强,为什么我们要如此应对?

西南涡

西南涡是在我国西南部地区产生的涡旋,是台风的“弟弟”,在我国的天气系统中,闯祸能力仅次于“台风”,虽然它没有台风的海上条件,但形成与台风类似。

先说说台风形成

台风,一般形成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海面上空。源于阳光照射,海水不断蒸发,水蒸气上升。由于高空温度低,所以上升气流中的水蒸气达到一定高度就会开始液化,从而成云降雨。如果这个过程特别剧烈(从海面到60米深的海水都要超过26.5度),中心下方就会形成低压区,气流快速上升。因为周围气压正常,空气就会从四面八方涌向低压区进行补充。

四面八方汇聚过来的气流受到(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都会向右偏,绕低压中心旋转,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的气流漩涡。这个过程就像原本洗手池蓄了点水,水面很平静,突然打开下水口,中间水压突然降低,出现水流漩涡。

在涡旋周围,气流中的水蒸气不断上升-遇冷-液化-降雨,气流上升后会下降返回地面形成下沉气流,而下沉气流无法成雨。因此,台风过境时,同一时刻有些地方下雨,有些地方不下雨,但由于气流不断汇聚、上升、下降,所以台风中风都很大。而台风中间的气流是螺旋向上的,到达高空后有些冷空气会向两边扩散,有些从中心直接下沉,所以一般台风眼位置晴空万里。

西南涡八方支援

夏季,青藏高原上空与赤道低纬度地区有许多相似之处。西南涡是青藏高原东侧背风坡地形加热作用、大气环流作用共同形成的持续性强烈发展的中尺度闭合低压涡旋。

其水汽来源于强烈的水平辐合,与台风一样,西南低涡如同一个抽湿器,低空急流不断将印度洋水汽和南海水汽输送至涡旋周围,使其壮大。当气流裹挟着海洋的水汽上升时,在高空遇冷凝结成雨,于是低涡又向一台洒水机,随着它移动四处撒水。

低涡为何进京?

西南涡是到哪哪遭殃,好在它一般只能活几个小时,有时候刚走出四川盆底就消散。不过有一些极端的西南涡能持续一周,受大气环流以及山脉的影响,它的移动路径有多条。

大家较为熟知是沿长江、黄淮流域的偏东路径。98年长江抗洪抢险的洪水就是西南低涡一路东移,伴随大规模降雨的结果,长江应接不暇,形成洪涝灾害。94年的94·6特大洪水就是因为它向东南方向跑,波及了桂粤湘赣四省。

这次它挺进了华北平原,这并非“第一次”。21世纪,我们经历了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还有2016年的7·20特大暴雨都是它的杰作。基于这些经验,西南涡还在路上游荡时,我们早已将它研究得明明白白、各种未雨绸缪。

西南涡能否在华北平原肆虐主要看几点:海洋中的水汽输送是否充足;它的“爸爸”副热带高压是否在京津冀东南侧挡着它;行走路径是否从河北路过;由于华北平原位置离水汽输送源头较远,想要出现大暴雨就需要积攒大量水汽,并且撞向从西方包围华北平原的山脉(燕山、太行),从而将水汽留在华北平原。而这次的西南涡满足了这一切苛刻的条件,换句话说就是准备进京的。

根据中央气象台数据,这次暴雨非常极端,能量大、对流强、水气充足。太行山东麓局部地区将出现降水量达到250~300毫米的特大暴雨,同时伴随11级强风。

如何防范?

能家里蹲尽量家里蹲,必须要出门尽量避开低洼路面,特别是错峰出行,如果是开车出门,最好在车里备点吃的喝的,有时候堵上半天都算正常。

(北京上空)

避开山区,防止山洪、泥石流、落石与滑坡。由于低涡伴随强风,出门时注意头顶坠物,例如大型广告牌,窗户,花盆,空调外机,甚至是房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