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被“降级”,保护力度会下降吗?熊猫又有哪些新危机?

一个好消息,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了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了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也由原来的濒危下降为易危。

肉眼可见,这些年来,不少珍稀的野生动物数量的确在增多,这点在逐渐增多的野生动物与人类的目击事件上得到了直观地体现,比如北迁的亚洲象、进村的东北虎、捕食家禽的雪豹等。

在庆贺大熊猫的濒危等级下降之余,也引发了许多疑问,大熊猫被“降级”了,保护力度是不是也会跟着下降呢?还有什么因素能威胁到它们的生存?

        由濒危到易危,国人的不懈努力

不同国家之间,评定野生动物受威胁程度等级的标准也不一样,目前全世界公认的一套标准体系,出自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根据物种的灭绝风险程度,一共分为9级,由危到安分别是: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低危、无危、数据缺乏、未评估。

工业革命之后,地球上物种的消失速度是空前的,大熊猫也曾遭遇了多次生存危机,比如在上个世纪70年代时,野生大熊猫的个体数还有2400多,但在随后的10年间,下降了一半以上,80年代时再次评估,就剩1100多只了。而今大熊猫能由濒危下降到易危,背后是国人的不懈努力。

建立自然保护地

人类世界快速发展之后,地球上的环境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野生动物们丧失了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因此,保护动物,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地,将它们最后的家园保护起来,禁止狩猎,禁止各类生产活动。

这是世界统一的做法,也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比如印度的亚洲狮一度濒临灭绝,后来人们将吉尔森林设为亚洲狮的保护区,1972年后禁止人类在保护区的一切活动,截至2020年,亚洲狮的个体数量已由最初的13只增长至674只了。

针对野生动物保护,我国先后建立起了约11800个自然保护地,其中大熊猫相关自然保护地为67个。

自1963年建立卧龙保护区之后,人们通过一系列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措施,让大熊猫得到喘息之余,也为它们建立起一个又一个适宜的生存家园,如今大熊猫在这些保护地里面,能得到很好的生存。

修复生态廊道

人类对动物家园的破坏,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影响就是使得动物们的栖息地变得破碎化严重、呈零散状分布,各栖息地就像是一座座孤岛一样,生活在里面的动物无法与外界交流。

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近亲繁殖严重,基因多样性减少,最终的结果就是种群衰退甚至有灭绝的风险。因此我们不光要建立自然保护地,还要建设和修复生态廊道,使得原本孤立的栖息地重新连接起来。

生态廊道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供动物穿行,这有利于物种的迁徙和幼兽的散布,能够很好地减少近亲繁殖现象。

例如四川省投资近4亿建成修复的大熊猫生态廊道,将多个小块的熊猫栖息地重新连接了起来,使得原本相互隔离的小种群之间,能通过生态廊道进行交流,这对大熊猫的种群发展非常有利。

科学饲养,种群复壮

保护濒危野生动物,除了建立保护地和修复生态廊道等措施之外,进行人工饲养研究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人们攻克了大熊猫人工饲养的一个又一个难题,利用现代科研手段,实现了圈养与野生大熊猫种群的复壮。同时人们也在大熊猫的栖息地内建立一系列的人工洞穴,后续发现大熊猫们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些洞穴产仔。

濒危等级下降,保护力度不减

关于“大熊猫濒危等级下降”话题的相关讨论,不少人表示会不会因为等级下降了,国家对大熊猫的保护力度也相应下降?

这里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是不会的!最直接的参考例子就是雪豹,它的受威胁程度等级也由原来的濒危下降至易危,但国家对它的保护力度却没有因此而减少。且不说大熊猫的珍贵程度,是动物界的“活化石”,单单是它身后的上升价值,就值得大力保护。

大熊猫早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野生动物了,它是我们的国宝,是国家的一张名片,也是外交手段。

个体数增长的背后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安全了,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西部地区,明面上栖息地的面积能达3万多平方公里,但大熊猫是属于低海拔的陆生物种,如果除开高山、河流、公路等它们无法栖身的面积,实际上大熊猫的主要生活面积,仅占20%左右。

从栖息地的分布状态来看,分散化严重,大熊猫的种群也被分割成20多个,由此可见,野生大熊猫依旧有生存危机。

另外,大熊猫这种动物与其他动物不一样,由于它们的生殖能力和育幼行为都呈现高度特化,所以繁殖能力极低,一生中产仔数量很少,且幼崽成活率低。

圈养雌性大熊猫的性成熟时间大约是4年,野生的只会更晚,它们每年发情一次,持续时间也只有2-3天,它们不仅交配困难,而且产下的后代也十分脆弱,体重只有100多千克。在这个阶段,大熊猫幼崽完全依赖熊猫妈妈,因此对于熊猫妈妈来说,育幼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由于刚出生的幼崽过于脆弱,而抚养它们又很困难,所以如果野生熊猫妈妈生了双胞胎的话,往往会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较为强壮的那个幼崽身上,而忽视另一个,以保证有一个幼崽能存活。

大熊猫的这个育幼策略,无疑是进一步减缓了大熊猫种群的增长速度,单是出于这个原因,也要大力保护它们。

有蹄类崛起,大熊猫的新危机

在我国,得益于对偷猎盗猎严重打击,它已经不是威胁珍稀野生动物生存的主要因素了,而大熊猫经过4个阶段的物种演化,已经演化到以竹子为主食,避开了大多数的种间竞争,且大熊猫体型较大,实力强劲,在野外鲜有敌手,那么当下而言,又有什么因素能够威胁到大熊猫呢?

在熊猫的栖息地内,生活着金钱豹和雪豹这两种食肉猛兽,但事实证明,它们能够和平相处。相反,有蹄类的崛起,给大熊猫带来了新的危机。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间,我国大多数地区都生活着华南虎,在食物链的相互克制作用下,森林里面有蹄类动物的种群发展得到了限制,各方保持在一个良好的平衡状态下。

但在随后的岁月里,虎豹被当成害兽大肆捕杀,各种野生动物也跟着遭殃,但与华南虎不同的是,众多有蹄类动物虽然数量下降了,但从未在野外消失,在后来人们致力于环境、动物保护之后,这些有蹄类动物的种群逐渐恢复了起来。

由于此时已经缺乏老虎的抑制作用,所以不少有蹄类动物甚至达到了局部泛滥的地步。

在大熊猫的栖息地里面,羚牛绝对是霸主级的存在,这是一种体型巨大的有蹄类动物,成年之后体重能达300千克以上,且长有尖角,脾气暴躁。

根据《成都商报》2008的报道,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面,秦岭羚牛伤人事件高达150多起。羚牛是非常危险的动物,具有较强的领地意识,尤其是处于发情期的公牛,性格格外暴躁,经常与同类打斗,如果有其他动物贸然闯入它们的领地,极有可能会被攻击。

曾经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救助的一只大熊猫,其腹部的伤口就怀疑是羚牛角造成的。

全方位影响大熊猫的生活

相对于直接攻击而言,羚牛这种动物对大熊猫的威胁,更体现在它们对环境的改造上面。羚牛和野猪一样,有一个日常小爱好,那就是喜欢磨蹭树干,它会经常用树干打磨自己的牛角,长久如此,必然使得树木被毁,增加林中倒木。

在冬季,地表食物较为匮乏,羚牛们则会以一些较矮的叶子为食,它们啃食叶子、踩踏植株,无疑进一步改造了当地环境。

大熊猫对环境的要求是比较苛刻的,它们喜欢竹子长势良好,有较大大型乔木的森林,不喜欢有较多倒木的森林,而羚牛等动物对环境的改造,无疑会影响大熊猫的分布。

另外,大熊猫眼神不好,视觉极不发达,在发情期时主要靠气味交流的方式聚集在一起。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大熊猫们往往喜欢在树干上留下自己的气味,而羚牛、野猪等有蹄类动物的“磨树”行为,无疑将大熊猫留下的气味标记毁掉了,这直接影响到熊猫个体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影响了繁殖率。

综合来看,大熊猫在受威胁程度等级上虽然被“降级”了,但是国家的保护力度却不会因此而下降,大熊猫的生存依旧存在多方威胁。

而至于网上一些“大熊猫因数量增加而被降级了,能不能养?还能不能当国宝?”的言论,更是无稽之谈,甚至连辟谣都懒得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