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立国建朝开始,出于遵循天道的需求,一直将改朝换代依附于五德终始说来解释,讲究个正统论,所以很多时候,新的朝代往往会给前朝盖棺定论,直接手段就是为前朝修史。
以此表示对前朝的尊重,以及标榜自己是顺应天命,前朝因失德被上天抛弃,新的朝代是上承天命,以此达到安抚治下百姓的目的,在那个笃信天命的古代社会,这招非常有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响起起义的枪声,敲响了清朝的丧钟,数月之后,满清朝廷颁布退位诏书,中国结束数千年的封建制度,步入民国。
出于对清朝的尊重,安抚满清遗老的必要,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以满清贵族赵尔巽为主体,组建班子搭建清史馆,授命其为清朝盖棺定论,国家出资让其修史。
但是由于不久中国就陷入全面军阀割据混战,国民政府的总统位,各地军阀仗着枪杆子轮流坐,国民政府忙着协调军阀,不要再打仗了,编史工作的经费也就没有着落了。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赵尔巽等满清遗老们,出于心中的热情,自己凑经费干,而国民政府可能是因为没有出钱,对编撰工作的进程也不怎么放在心上,内容的审核也没跟上,让赵尔巽等满清遗老们自由发挥。
而就是因为国民政府的漠不关心,任其自由发挥,致使于1928年成书的《清史稿》的内容,在描写清末民初的这段时间的时候,前朝主观性太强了。
赵尔巽作为满清的贵族,他在写这段历史的时候,完全站在了满清政府的立场,甚至行笔之间,将清末的革命运动视为不法运动。
对于《清史稿》这些“荒谬”价值观,当时作为审查单位故宫博物院的很多专家,勃然大怒,为其写出了六点不妥:不认同辛亥革命、不尊重革命烈士、不把国民政府当作正统,中国合法政府、反对汉族、满清不好的地方,避而不谈。
请求南京政府,禁止此书在全国发行,并将所有书籍原稿查封,否则就是民国的奇耻大辱,对于这一点,当时的国民政府表示认同。
行政院于1930年2月19日下达训令,将《清史稿》全部封存,运往南京保存,不得公开发行,已发行的版本,不得公开传播,此后国民政府又几次重新启动修史工作,但因为战争的不给面子,都流产了。
当然《清史稿》也不是一无是处,因为是满清遗老控笔,其在对满清统治时期的风俗民情以及宫廷百态的记载非常到位,极具权威性,这是他很重要的史学价值。(袁载誉)
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