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62年7月20日,宋太祖之子赵德芳的后代,宋孝宗赵昚登基称帝。宋朝皇位在太宗一脉传递了100多年后,因赵构没有皇子回到了宋太祖赵匡胤一脉手中。
宋孝宗赵昚为南宋最有作为的君王!他登基后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打击腐败,整顿吏治。在经济上多次减轻民众负担,在军事上给岳飞平反,还重用张浚、虞允文等名将,重启对金朝的北伐。在宋孝宗的努力下,宋高宗时期相对污浊的政治空气一扫而空,宋帝国军民摩拳擦掌,准备对金朝展开军事行动。
然而,虽然宋孝宗本人重用张浚、虞允文等名将准备平反,还亲自给岳飞冤案平反提振士气,但宋孝宗的隆兴北伐却是虎头蛇尾的北伐。公元1163年四月,宋军在张浚等名将的带领下集中兵力,向金军展开进攻。但到了1164年十一月,宋帝国政府就和金朝签订和约。宋帝国的北伐以失败而告终。
如果说宋高宗的妥协主义路线害死了岳飞,还干扰了宋朝的北伐。而宋孝宗上台后执行的和宋高宗完全相反的主战路线,那宋孝宗的北伐为何以失败而告终呢?
上图_ 岳鄂王像(《南陵无双谱》) 岳飞像
第一,宋高宗退位后对宋孝宗北伐造成干扰。在朝廷中,宰相史浩不赞成宋孝宗北伐,对金朝求和的大臣大有人在。这在客观上对宋孝宗的北伐形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虽然宋孝宗是宋太祖的后代,但宋高宗却是宋孝宗登上皇位的“推荐人”。
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的第九子。公元1127年,赵构在商丘登基称帝,建立南宋政权。紧接着,赵构君臣一路向南逃跑,直至抵达杭州才站稳脚跟。
赵构有一个儿子,名叫赵旉,但赵旉在1129年受惊吓去世了,享年3岁。赵旉去世后,宋高宗面临无后代继承皇位的危险。在大臣的劝说下,赵构决定从宋太祖的后代里挑选孩童送入宫中,作为皇位接班人进行培养。经过赵构的反复挑选,宋太祖三子赵德昭的后代赵昚成为赵构心中满意的人选。1160年二月二十四日,赵昚正式被立为皇子。
上图_ 宋高宗赵构(1107年-1187年)
赵昚是孝顺的晚辈,虽然赵构不是赵昚的亲生父亲,但赵昚却把赵构当成自己的亲生父亲。公元1161年,金军大举南下,赵昚主动向赵构请战,希望在赵构亲征时随驾保护父皇。赵昚的这一举动让赵构大为高兴。到了1162年,赵构主动退位当太上皇,赵昚正式登基,宋帝国皇位在宋太祖离奇去世,宋太宗登基100多年后就回到了太祖一脉的手中。
然而,已经退位的赵构却是一个“闲不住”的太上皇,他时不时干扰宋孝宗的治国路线。就拿北伐这件事而言,虽然宋孝宗一直主战,很想去收复失地,但宋孝宗向赵构提到北伐这件事,赵构就很生气地说:“等我去世之后,再提北伐这件事。”
上图_ 史浩(1106年10月4日—1194年4月27日),字直翁,号真隐
除了赵构以太上皇的身份干扰宋孝宗,南宋朝廷中的右相,宋孝宗的老师史浩也不同意打仗。史浩和秦桧不同,秦桧是铁杆求和妥协派,而史浩在主观上是想收复失地的。但在史浩看来,宋孝宗登基后的南宋并不具备收复失地的条件,南宋的军力还不够强大。南宋需要暂时维持偏安一隅的情况以增强国力。等到宋帝国的国力强大了,再提北伐的事情也不迟。
对于史浩的看法,一心收复失地的宋孝宗和主战派大臣张浚并不认可。宋孝宗北伐之后,史浩还想尽一切办法干扰宋孝宗和张浚的北伐。比如,在宋军吴麟部横扫关中平原的金军之后,史浩竟然劝说宋孝宗,迫使吴麟部撤出关中平原。由于主和派和宋高宗在客观上对宋孝宗和主战一派的大臣形成或多或少的制约,使得南宋不能集中精力做好北伐的准备。
宋军北伐期间,史浩又错误引导宋孝宗的指挥行动。在宋军北伐失利之后,主和派又跳出来,建议宋孝宗签订新的宋金和约。因此,赵构、宰相史浩和主和派的制约和阻挠,成为宋孝宗北伐准备不足,乃至北伐失败的重要原因。
上图_ 金兵的五方八卦旗,合五色为一面旗
第二,宋孝宗没有协调好宋军两位指挥官的矛盾,导致两支宋军作战无法协同配合,最终让北伐失败。
北伐开始后,金朝一度不知所措。换句话说,金军被宋军的进攻打了个措手不及。
宋军的北伐由两位将领指挥,一位是大将李显忠,他的部队攻打今天的安徽省灵璧县,另一位大将是邵宏渊,其指挥部队攻打虹县(位于今天的安徽省五河县双庙乡)。
李显忠是陕西人,其一家200多人被金军杀害,这使得李显忠和金朝有不共戴天的仇恨。在李显忠的指挥下,宋军势如破竹,攻克了灵璧县。邵宏渊指挥的宋军进攻虹县,李显忠带领在灵璧县投降的金军俘虏亲自去劝降,让虹县的金军放下武器。
上图_隆兴北伐
李显忠一心一意为国打仗,邵宏渊却嫉妒李显忠的军事才能。李显忠打灵璧县,邵宏渊没有配合。邵宏渊打虹县,李显忠就配合邵宏渊的行动。虽然李显忠以北伐大局为重,没把邵宏渊的“小心眼”放在心上,但邵宏渊的“小心眼”却越来越厉害。宋孝宗下诏嘉奖李显忠收复灵璧县,邵宏渊就把李显忠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经历了最初的溃败之后,金军很快向宿州展开反扑。李显忠指挥部队死守宿州,和金军展开激战。就在李显忠部的宋军和金军鏖战的之后,邵宏渊却在一旁按兵不动,眼睁睁地看着李显忠的部队全军覆没。
宿州失守了,宋军的北伐以失败而告终。整体来看,宋孝宗在北伐中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没有团结好前线将领。协调好将领之间的关系。邵宏渊为嫉贤妒能的将领,将这样的将领派到前线就是给宋军北伐拖后腿,而北伐这样的进攻作战就需要前线诸将领团结一致,共同作战。而前线将领的团结是一个国家的军队能否打败敌人的至关重要因素。
上图_ 霍去病 西征雕像
前线将领团结一心打胜仗,这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战,霍去病和卫青两人互相配合,取得了汉帝国成立以来北伐匈奴的最辉煌胜利。公元629年到公元630年的唐军横扫东突厥之战,唐军6路大军在李靖、李绩等将领的指挥下互相配合,对东突厥军队形成强有力的牵制,最终一战灭亡东突厥。
公元756年的香积寺战役,唐军、回鹘部队、阿拉伯雇佣军和于阗、南诏等国的部队组成联军,在郭子仪、李嗣业等将领的指挥下摆成前中后三支作战分队,虽然联军部队隶属于不同的国家,但各国联军在相对应将领的指挥下各司其职,最终取得了歼灭安史叛军8万人的辉煌胜利。
?上图_ 郭子仪(697年-781年)
和汉军漠北大战、唐军灭东突厥之战和香积寺战役形成鲜明对比,宋军在隆兴北伐的行动中,前线各个配合度远远不如汉军和唐军。虽然李显忠配合邵宏渊劝降虹县的金军,但邵宏渊却极不配合李显忠的行动。
李显忠打灵璧县,邵宏渊不去支援。面对李显忠和邵宏渊的矛盾,宋孝宗只是单方面褒奖李显忠,但宋孝宗并没有协调两位将领之间的矛盾,以至于两人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终给北伐拖了后腿。
而宋孝宗任用嫉贤妒能的邵宏渊配合李显忠打仗,也反映出宋孝宗用人的战略眼光是不如汉武帝、唐太宗等取得漠北大战和进攻东突厥之战大胜的两位杰出帝王。宋孝宗的能力与汉武帝、唐太宗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上图_ 赵昚(shèn,1127年-1194年),宋孝宗
如果宋孝宗用人能更高明一些,还能协调好前线将领的矛盾,让前线将领团结一心共同对敌,宋朝的隆兴北伐,其结局或许是另一个方向。
虽然隆兴北伐失败了,但宋孝宗仍然重用虞允文等大臣,继续练兵备战。但由于虞允文在宋军练兵备战的关键时刻不幸去世,直至宋孝宗退位,宋军北伐收复失地的目标都没有实现。
作者:军事帅哥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宋史》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