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帝国和匈奴之间的战争是汉帝国建立以来第一场大规模对外战争,从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谋,到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汉帝国对匈奴的战争始终没有停歇。
然而,汉武帝时期的对匈奴战争却呈现出大相径庭的战局:以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为界限,从公元前127年的河南之战到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汉朝反击匈奴的军事行动胜多败少。在公元前119年的漠北大战中,霍去病率领军队千里迂回,和匈奴左贤王的部队展开激战,一战歼敌7万人,打出了“封狼居胥”的中国武将最高级战功。但到了汉武帝统治的后期,汉军打匈奴却胜多败少,出现了李陵和李广利投降匈奴的悲剧。
那么,同样是汉武帝时期的汉军,为何前期打匈奴能封狼居胥,后期打匈奴却胜少败多呢?
上图_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
第一,经济因素。
汉武帝前期的对匈奴战争是建立在文景之治给汉帝国提供了丰厚钱粮的基础上展开的,有了钱和粮草,军费开支不是问题,国家战争机器能正常运转。而汉武帝后期对匈奴的战争,汉帝国经济已经严重下滑,而汉武帝本人不顾本国经济下滑,人口减少饿殍遍地的惨状,仍然对匈奴发动战争,导致汉武帝后期打匈奴胜少败多。
说到汉武帝前期打匈奴的胜利,我们不得不注意到一个关键性历史事件:文景之治,正是文景之治积累的丰厚的钱财和粮食,为汉武帝打匈奴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上图_ 汉高祖 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帝国。由于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影响,汉朝初年经济萧条,民众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成为问题。面对汉帝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特殊环境,刘邦选择了“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之策治理国家。
刘邦驾崩后,汉惠帝和吕后、汉文帝、汉景帝等好几代统治者延续刘邦的“无为而治”之策,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提升民众生活水平。在汉朝数代统治者的努力下,到了汉武帝统治初期,汉帝国“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有了钱财和粮食,汉武帝就有把握对匈奴发动连续的反击战,并取得连续的胜利。
上图_ 刘彻(公元前156年 -前87年),即汉武帝
然而,到了汉武帝统治的后期,国家的经济形势又和前期完全不同。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战结束后,汉武帝的对外战争并没有停下来。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仍然派出5万汉军进攻朝鲜取得胜利。公元前108年之后,汉武帝连续出兵进攻西域各国。
连续的战争成就了汉武帝“四海宾服”,建立大一统帝国的目标。汉武帝不愧为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是,连续的战争造成了国内经济下滑,人口减半的严重后果。
但被前期讨伐匈奴的胜利冲昏头脑的汉武帝仍然不顾国内经济下滑,人口减半,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的恶果,于公元前103年,公元前99年,公元前97年和公元90年连续4次发动对匈奴的进攻,缺少经济支持的汉军战斗力严重下滑,导致汉军4次对匈奴的进攻胜少败多。其中败得最惨的一次战役是公元前99年的李广利进攻匈奴之战,在这场战役中,60%的汉军将士被匈奴斩杀。
被汉武帝连年战争逼迫忍无可忍的民众终于造反。公元前99年,汉帝国爆发农民起义。虽然这次起义被汉军镇压下去,但他却给汉朝统治集团敲响了警钟。在公元前90年李广利出兵匈奴惨败后,汉武帝终于下《轮台罪己诏》,承认了自己连续对外战争的过失。
?上图_ 西汉对匈奴的 漠北之战
第二,灾害影响。
以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战为界限做时间划分,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战之前的公元前137年,公元前129年和公元前120年,汉帝国发生了3次旱灾。由于有文景之治留下的丰厚家底,汉武帝还能赈济灾民,灾害对汉武帝北伐匈奴没有带来较大的影响。但到了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战结束后,汉帝国的旱灾缺越来越频繁,从公元前110年到公元前92年,汉帝国爆发9次夏季旱灾。
这9次旱灾给汉帝国北伐匈奴带来什么影响呢?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国家,农业是国家的命根子。汉武帝执政后期,连年的夏季旱灾让老百姓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流民遍地。老百姓吃不起饭,国家也无法从老百姓手里征得更多的税收作为军费。在国内因旱灾缺粮的严重局势下,汉武帝还连续发动对西域各国和朝鲜的战争。
上图_ 西域三十六国(汉时期)
到了公元前103年到公元前92年,汉武帝又不顾国内旱灾局势日益严重,粮食奇缺的情况,连续4次主动进攻进攻匈奴:
公元前105年,汉帝国爆发夏季旱灾和秋季旱灾。
公元前103年,汉军在赵破奴的指挥下进攻匈奴,惨败而归。
公元前100年,汉帝国爆发夏季旱灾。
公元前99年,李广利指挥汉军进攻匈奴,损失兵力60%,惨败而归。
公元前98年,汉帝国爆发夏季旱灾。
公元前97年,李广利率领6万骑兵,7万步兵从朔方出击匈奴。公孙敖率领1万骑兵,4万步兵从雁门出击匈奴。汉军未取得重大战果。
公元前92年,汉帝国爆发夏季旱灾。东海郡连续干旱3年。
公元前90年,李广利率领汉军和匈奴大战漠北。汉军战败,李广利被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汉军因旱灾的影响,连粮草都没有准备充分就匆忙进攻匈奴。更为要命的一点是:汉帝国连续爆发4次夏季旱灾,汉武帝还在旱灾爆发后4次进攻匈奴。将士们吃饭都成为问题,拿起武器的力气都没有了,还怎么打败敌人?汉军进攻匈奴以失败而告终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频繁的旱灾是汉武帝后期进攻匈奴失败的重要原因。
上图_ 霍去病 西征雕像
第三,将领因素。
卫青和霍去病的去世成为汉军对匈奴作战失败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一场战役能否取得胜利,影响因素很多。但将领指挥的好坏却成为影响军队打仗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战争如此,古代战争也是如此。
当我们仔细的研究汉武帝前期和后期进攻匈奴的战争,我们就会发现:前期和后期指挥汉军进攻匈奴的将领,其水平是相差很大的。
汉军前期进攻匈奴,都有卫青和霍去病参与。而卫青和霍去病两人也凭借战功成为汉朝进攻匈奴的主要指挥官——
公元前129年,汉军在卫青的指挥下直接打到匈奴祭天圣地龙城,取得龙城大捷。
公元前127年,卫青指挥汉军采取迂回侧击的战术取得河套大捷,击溃楼烦王和白羊王。
上图_ 卫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
公元前124年,卫青指挥汉军打败右贤王的部队,俘虏匈奴男女15000多人,汉武帝封卫青为大将军,其三个儿子也被封侯。
公元前123年,卫青连续两次进攻匈奴。而霍去病也在公元前123年的漠南之战中脱颖而出。当时,霍去病率领800骑兵斩获击毙匈奴2000多人,汉武帝封霍去病为“冠军侯”。
公元前121年的春季和夏季,霍去病连续2次在河套平原追击匈奴,取得大捷。公元前121年春季的进攻,霍去病部歼灭匈奴9000人。同年夏季进攻,霍去病部歼灭匈奴3万人。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和卫青分别率领骑兵北上,霍去病率军千里迂回,和匈奴左贤王部交战歼敌7万人,乘胜追杀到狼居胥山,最后攻克瀚海(今贝加尔湖)方才扬威而还。卫青遭遇匈奴单于的嫡系部队,以少胜多歼敌19000人大胜而归。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战役,我们就能看出:卫青和霍去病都是汉军中出类拔萃的将领,虽然他们两人都是皇后卫子夫的娘家人(也就是外戚),但他们二人完全依靠自己的军功和能力成为大司马大将军和大司马骠骑将军。
上图_ 孝堂山画像石,左侧的匈奴战士被右侧的汉军碾压
卫青和霍去病两人治军和战术各有不同,从治军方面看,卫青为人宽厚,深受部下信任。而霍去病治军严格。从战术角度看,卫青善于以战养战,步步为营。每一次战斗回来,卫青都能缴获大量的匈奴战马,为己所用。霍去病喜欢孤军深入,千里迂回,从敌人想不到的地方展开偷袭,打得匈奴不知所措。这两位将领的战术优势互相补充配合,创造了汉武帝前期打击匈奴的辉煌胜利。
但很不幸的是,公元前117年,霍去病突然去世。汉军失去一位名将!公元前106年,卫青也去世了。大汉帝国的“铁血双雄”永远不再!就在卫青去世后的第3年,也就是公元前103年,赵破奴指挥汉军攻打匈奴却惨败而归。在公元前100年之后的对匈奴战争中,汉军名将李广利又是志大才疏之辈,连续进攻匈奴连续失败,这就是一将无能累死千军。
历史没有假设,但历史可以做出合理的推论:虽然连续的旱灾和经济崩溃是汉武帝后期进攻匈奴的重要原因,但如果霍去病能活到汉武帝统治后期,代替李广利为汉军统帅,汉军获得大胜的可能性虽然不大,但汉军也不会像李广利那样惨败而归,损失兵力60%,甚至有可能取得连续小胜。
上图_ 匈奴骑兵
第四,马政和骑兵因素。
匈奴擅长骑兵打仗,而汉朝为农耕帝国,缺少战马。在白登之围中,刘邦40万步兵被10万匈奴骑兵包围,只能求和。此后,从刘邦到汉景帝刘启,汉朝执行休养生息之策,不主动进攻匈奴,但汉朝也在为日后反击匈奴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些准备中的最重要准备就是战马。
经过文景之治数十年的努力,到了汉武帝执政初期,汉朝拥有马匹40多万。除了马匹,汉帝国还发展出马甲、马鞍和马镫,上层社会和民间流行骑射。有了马匹,有了马甲、马鞍和马镫,汉军就有了能抗衡匈奴的骑兵。有了骑兵,汉军就具备了打败匈奴的重要物质基础。漠北大战中,汉朝举国动员14万马匹支援前线,取得了汉朝对匈奴战争历史的辉煌战果。
上图_ 汉代骑兵
但到了汉武帝后期的对匈战争,由于战马损失很大,国内因经济和自然灾害问题又没有新的战马作为补充,汉帝国骑兵的战斗力就逐渐下滑。最终,汉军在汉武帝后期进攻匈奴,败多胜少。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就能看出,虽然说同样都是汉武帝时期的汉军部队,但影响汉军打匈奴战果受到了经济、灾害、将领水平、骑兵和马政共4个因素的制约,使得汉武帝执政前期打匈奴和后期打匈奴取得了大相径庭的战果。
作者:军事帅哥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史记》《汉书》
【2】《大汉战神 霍去病传》 李继红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3】《汉武帝末年经济衰落的原因-以自然灾害为例》 陈东 漳县第一中学 历史组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