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把太平天国灭了,曾国藩为何就急不可耐的上奏朝廷解散湘军

1864年7月13日,时值盛夏,太平天国天京城外一片纷乱。中午时分,湘军轰破城墙,以曾国藩兄弟曾国荃为首的湘军队伍蜂拥而入,持续十三年的大战终于告一段落。曾国藩统帅的湘军自然是大清决胜的重要力量。

可战争刚刚告一段落,曾国藩就上奏朝廷,要求就地解散湘军。十二万人的部队,除了少部分留下来外,都遣散回籍。

上图_ 举着旗帜列队的湘军士兵 甘肃

通过查阅各种文字资料,我们能发现,曾国藩对解散湘军这件事真是一天都不想等,甚至比打太平天国都着急。曾国藩为什么要解散湘军?第一出发点自然是明哲保身,当时湘军基本上就是曾国藩的私人武装,论战斗力,那得说是湘军第一,太平军第二,绿营八旗第三。这么大的军队只听曾国藩一人号令,大清当然不允许。

自北宋以来,历代都以“兵无常将,将无常兵”为治军之要,为的就是防止武将尾大不掉,拥兵自重,妨碍中央集权。大清在面对席卷南北的太平天国大军时,出于无奈同意了团练登场,但始终无法对团练放心。

上图_ 战斗中的太平军

早在攻破天京的十年前,也就是咸丰四年(1854年),眼看着湘军势如破竹,恢复武汉。如果再加把火,封曾国藩做个封疆大吏,让曾国藩在调军筹饷上更自由,没准几个月就能扑灭太平天国这场大火。但是立刻就有人和咸丰皇帝说:“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撅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之福也。”曾国藩筹建湘军之初是丁忧在家的侍郎,跟平头百姓没啥区别,现在他一呼百应,拉起的大军比太平军都厉害,皇帝您不怕他日后调转枪头改朝换代么?

听完这话的咸丰帝脊梁骨直冒冷汗,曾国藩当湖北巡抚的任命书也被扔进垃圾筐。直到四年之后,正规军的江南大营被攻破,火烧到清廷眉毛,曾国藩这才能署理两江,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后,战事随之转向。

上图_ 咸丰皇帝,1860年10月13日《伦敦新闻画报》

曾国藩一手掐着湘军的同时,一手还抓着辖内财政。同治元年时,曾国藩派人往广东搜集厘金,时任两广总督的劳崇光处处掣肘。没有钱湘军自然打不了胜仗,为了剿灭太平军,清廷不惜迁就曾国藩,撤换劳崇光。既有兵权,又有财权,还掌握着湘军及辖内的人事大权,曾国藩可说是江南的土皇帝。

俗话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一般武夫坐在曾国藩的位置早就飘飘然,灭掉太平军后掉头北上也不是不可能,就算不谋朝篡位,也会和清初三藩一样脱离中央,拥兵自重。但儒生出身的曾国藩读书明史,知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政治道理。对于历代武将的下场也是心知肚明。他懂得该在何时收手,明白如何保全得来不易的身份地位和荣华富贵。

上图_ 清军八旗兵

但除了清廷这个外部原因之外,湘军内部的危机也是曾国藩解散十二万大军的重要原因。实际上,湘军的内部问题和绿营、八旗一脉相承,绿营和八旗之所以打不过太平军,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承平日久,军队内部腐化,所以不会打仗了。自从康熙中期,清朝就开始稳定发展,直到咸丰年间,没有大规模的战争。经过这一百多年的和平洗礼,绿营和八旗部队中冗兵冗员现象严重,军纪涣散、军政腐败,大问题层出不穷,小问题数不胜数。对付小规模的匪徒叛乱尚可,遇到太平军这样的劲敌只能望风披靡。

二是由于没有对等的作战目标,出于稳定考虑,清廷有意削弱军队战斗力。在每个王朝实现大一统后,都会通过通过频繁的人事调动,默许军中腐败等方式,在维持军队整体不倒的情况下削弱战斗力,防止军队坐大,反攻中央集权。

突然之间太平军铺天盖地袭来,想要迅速的重振八旗雄风难上加难。曾国藩组建湘军伊始就以正规军两大弊病为靶点,湘军战斗力想不高都难。

上图_ 太平军与清军交战图

正规军的最大问题就是“将兵不相识,临阵不用命”。曾国藩以地方团练为蓝本,抓住“将领”这个关键点,以将领为基本细胞组建军队。湘军中所有士兵都由将领亲自招募,湘军将士也只对招募自己的将领效忠。

为了实现将领权威最大化,加强部队凝聚力,湘军还有一条规矩,叫做“兵随将转,兵为将有。其将死,其军散,其将存,其军完。”哪怕是在最不正规的正规军里,将领和营伍的关系也是互相独立的,部队长官轮换的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但是湘军不一样,士兵只对自己的长官效忠,长官调到哪,自己的队伍就带到哪。长官战死或是建制更改,队伍就地解散。

部队解散后,士兵想走就走,不想走的就原地待命,有将领要,就转入新队伍,没将领要还得回家。同时湘军还会主动解散那些沾染官场歪风邪气的军队,期望通过“恢复出厂设置”这种方法扫除弊病。随时面临失业风险的湘军将士就和现在的临时工类似,干活的是他,背锅的也是他。不拼命打仗,门都没有。

上图_ 曾国藩(1811年-1872年)

同治六年,霆字营将领鲍超负病归乡,曾国藩本意是用业已离开霆字营很久的老将娄云庆替任。但是娄云庆离开霆字营实在太久,关系网都散了,霆字营上下就公然向曾国藩表示不接受娄云庆,还一致推举曾国藩不认可的宋国永。公然抵抗上级部门的人事任命,原因还说不出道不明,这在哪个部队都意味着哗变。但湘军不一样,曾国藩的办法不是杀一儆百,也不是讲理说服,他下令就地解散霆字营,所有将士原地待命,等着娄云庆重新招募兵勇建军。这就是湘军的人事逻辑。

后来曾国藩总结这件事说:“勇营之制,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弁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弁挑选,勇丁由什长挑选···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平日既有恩义相孚,临阵自能患难相顾。”虽然军饷是曾国藩弄来的,将领也是曾国藩挑的,但是底层兵勇只认拉自己入伙的带头大哥。隔层指挥,曾国藩都不好使。

上图_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显而易见,如果当时娄云庆顶着压力统领霆字营,日后霆字营的战斗力也成问题。将在营在,将亡营散。如果将领势力膨胀,也会逐步脱离湘军母体,发展成独立势力。李鸿章作为湘军将领,正是趁着保卫上海的机会拉出了自己的部队。湘军这种有机分裂既是曾国藩有意而为,也是顺应了湘军独特的建军逻辑。

湘军以将领为基本细胞,从下到上分层效忠,以此为形态构成有机整体。这种独特的建军方式决定湘军只能是一个松散的军事集团,而不是紧密的集团军。湘军能凝聚在一起,靠的不是严密的人事部署和整齐划一的军政命令,而是相同的文化背景、一致的军事信仰和相似的军事制度。打个比方,湘军就像周王朝时期的封建制,天子开国,诸侯立家,奔着统一目标,的同时又保持适当独立性。而绿营和八旗虽然充满种种问题,战斗力异常低,但从组织制度这方面看,远远高过湘军。

上图_ 晚清湘军

组织上割据分明,但湘军胜在内部以血缘、地域、师生、朋友等关系互相联结,一个营內的兵勇是手足,各营将领也是手足。所以在在曾国藩的统领下,湘军内部能不分你我,战场上左右相顾,互为犄角。一改绿营、八旗的涣散军风。

但湘军成之在此,败之也在此。战胜太平军,恢复大一统,是曾国藩拉起湘军的初衷。天京一役,太平军天国烟消云散,客观上再也没有湘军的生存空间。湘军多存在一日,曾国藩及湘军高层将领的危险就胜过一日。

建军之初,湘军确实军纪严明,战斗力爆棚。但我们不要忘了,再出色的湘军也是大清朝内部孵化出的军队,再优秀的曾国藩也无法脱离时代的束缚。随着建军时间的增加,湘军内部也滋生着腐败、惧战、与邻为壑等问题。湘军越来越像绿营和八旗。

湘军既以地域为名,全军上下皆出湖南。连年征战使得湖南湘乡家家招魂,户户怨别。战争伊始,兵将以为可以趁着乱世有所作为,盼着立下战功成为官场一员,光宗耀祖,但越拖越长的战事让兵勇逐渐感到绝望。

上图_ 湖南全图清

而湘军又非绿营、八旗一样的正规军,将士们都盼着战争早日结束,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但又害怕战争结束后自己脱下军装衣食无着,全军上下在这种矛盾的心理斗争中变得暮气沉沉,许多兵将变得暴虐不堪。

就像硬币的总有两面一样,湘军正面上是以曾国藩为代表的英雄人物,以巨大的民族责任心,为重现大一统的崇高理想所凝聚;另一方面却是众多基层将士为了升官发财的物质目标奋斗。由于军饷匮乏,战争后期曾国藩也不得不纵容部队劫掠财物。这其中以曾国藩九弟曾国荃的吉字营和鲍超的霆字营最为不堪,暴虐程度甚于绿营八旗。

天京城破后,湘军上下都知道战争即将结束,返乡之日不远。对湘军这只杂牌军来说,胜利带来的不是喜悦,反而是恐惧。战争结束未来无着,昔日非富即贵的天京城正是发财的最后机会。

上图_ 太平天国首邑(天京)南京天王府

在种种因素作用下,曾国藩也只能默许随之而来的天京惨案。当时天京城內“沿街死尸十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也由此被人称为曾屠户、曾剃头。

晚清时期,秘密结社风气盛行,天地会、哥老会、白莲教等地下组织蔓延。湘军晚期也沾染了这种风气,出身湖南的将士多加入哥老会。哥老会的组织关系和会众信奉的江湖思想大大削弱了湘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际上,仅仅半年之后,曾国藩再率湘军余部北上同捻军作战时,六千人就只有五百人能听号令。

上图_ 甲午中日战争的淮军

事情的发展从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算文韬武略如曾国藩,也无法预防湘军战斗力的退化。此时的湘军就像是科幻作品中的弗兰肯斯坦脱,曾国藩已经无法掌控他自己创造的怪物,如果不及时解散,随时面临反噬的危险。

同时晚清另一股势力正在迅速崛起,脱胎于湘军的淮军就像一颗耀眼的新星,在李鸿章的引导下,淮军不但采用西方的军事装备,也有意识的吸纳西方先进的治军思想。事实证明,淮军不但战斗力比湘军强,生命力也远远超过湘军。曾国藩同淮军的关系不远不近,若即若离,淮军既是大清的军队,也是曾国藩的势力。大清以淮军作后盾,不必对曾国藩赶尽杀绝,曾国藩以淮军为后盾,才有了不惧秋后算账的胆气。

作者:刘不成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论湘军解散之原因》 孙瑞

【2】《湘军与晚清中国》 朱汉民

【3】《太平天国与晚清社会》 夏春涛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