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而曹操最终能够反败为胜的原因,历来是讨论的焦点。主流观点认为,曹操代表的是东汉的中央政府,因此在战争当中是正义的一方,相比之下,袁绍就在道义上处于不利。同时,曹操也能在战争的关键时刻采纳荀彧等人的建议,加上袁绍最后时刻的指挥失误,最终奠定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战争的正义性自然不能忽视,但战争的胜利却不仅仅是靠正义获得的。曹操下属的建议固然重要,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主帅曹操的战略规划和作战意图。因此,笔者认为曹操在此次战役中谋划和应变同样是取胜的关键因素。
上图_ 官渡之战
曹操在官渡之战爆发前的准备
早在官渡之战爆发之前,曹操很早就开始为这场战争进行积极的准备,而这一准备工作可以追溯到官渡之战爆发前三年。“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这是建安二年的曹操所面临的困境。为此,荀彧建议先征讨吕布稳定后方,并提议派钟繇安抚关中地区摇摆不定的马腾和韩遂,这些建议后被一一落实。
建安四年初,盘踞于河内的张杨内部发生变乱,曹操乘机攻占此地,河内郡位于官渡的西侧,占领此地可以保护在官渡一带主力的侧翼,同时也可以威胁袁绍的后方。不久,臧霸率兵入青州对袁军进行牵制,同时于禁和乐进主持延津一带的防务。除此之外,荀彧负责许都的防务,李通和满宠镇守汝南郡,防止郡内发生大规模叛乱,同时也防备刘表。
到了建安五年前后,张绣投降、孙策遭刺杀身亡、刘表宣布中立……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以及恰当的布置,改善了曹操在开战前的处境。
上图_ 刘备(161年-223年)
官渡之战前的变数,曹操都正确应对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建安五年正月,在徐州截击袁术的刘备突然反叛,意图联合袁绍夹击曹操。在部将王忠等人初战失利的情况下,曹操果断决定亲自征讨刘备,这一举动让刘备有点措手不及。经此一战,曹操暂时解除了后顾之忧。实际上,当时的处境与之前吕布、袁绍、曹操三股势力在中原对峙的局面大体相似,按照之前的思路,肯定是先解决后顾之忧,然后再考虑与袁绍正面决战。
但不同的是,刘备是刚刚占领徐州,根基不稳,正是针对这一情况曹操才力求速战。同年二月,袁绍派遣主力进攻白马。曹操打算直接增援白马,但荀攸建议先假装派兵前往延津,分散袁军的兵力,然后派出精锐的机动力量突袭白马一带的袁军。结果,斩杀了袁军大将颜良。
上图_ 荀攸(157年-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
战后,曹操依然清楚当下的处境,没有做过多停留直接让白马的百姓与军队一起撤往延津。袁绍下令追击,并在延津以南追上了曹军。在此危急时刻,曹操却十分镇定,一边命令全军休息,同时将辎重散落在道路上以此诱敌。结果,袁军开始抢夺辎重,这时曹军发动突袭大败袁军,同时斩杀袁军名将文丑。
经过白马和延津的两次战斗,在敌强我弱的局面下,曹操没有一味退守,而是力求主动,先是误导敌军而后又利用敌军的失误,打出了两次漂亮的反击战,严重挫伤了敌军的士气。与之前相同的是,曹操并没有打算固守黄河沿线的延津、白马等重镇,而是边打边撤退到官渡附近,似乎想把战争进程引导到自己的计划当中,因此决战地点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
上图_ 官渡之战示意图中,黎阳、白马、延津、官渡的地理位置
战略决战的胜负都与决战地点的选择密切相关,官渡地形更利于曹军作战
以前,大家在探讨官渡之战胜败的原因时,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官渡这个地方的特殊性。
根据《汉书》和《水经注》的记载,官渡的北面为水网密布的鸿沟水系,西面为圃田泽,东面有中牟泽,可以说是三面环水的地理环境。在这样一个水网密布的区域,很不适合袁军的展开,也为袁军进攻官渡增加了困难,笔者认为官渡水网密布的地理环境是曹操选择的重要原因。
上图_ 袁绍(?-202年6月28日),字本初
官渡之战,袁军补给线过长
当然,还有一点不容忽视,也是历来讨论最多的,在官渡决战拉长袁军的补给线,这一点为之后在官渡的相持埋下了伏笔。建安五年的八月和九月是战争的相持阶段,双方在官渡的正面战场互有攻守。
此外,双方还经常分兵袭击对手的后方和补给线,例如曹操的部将徐晃曾在官渡西面的故市袭击了袁军的补给队,袁绍也曾派部将进攻曹军后方的鸡洛山,却被曹仁击败,结果导致袁绍再也不敢分兵。何以至此?相比邺城,许都从地理位置上离官渡更近一些,补给线更短,这样可以保证以更少的兵力来保证补给线的安全。
上图_ 官渡之战 中曹操的防御部署要图
相反,由于河内郡为曹军占领,袁军的西侧一直会受到曹军的袭扰,补给线的安全很难得到完全的保障,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双方采取了同样的行动但结果却恰恰相反。但在相持阶段,曹操遭遇的危机反而比之前更严重,在对峙的两个月时间里曹军出现了军粮不足的情况。
同时,袁绍同意刘备分兵与刘辟在曹操的汝南一带作乱。至此,曹操遭遇了自开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稍有不慎将满盘皆输。曹操还是沿用了之前应对吕布和刘备的思路,派曹仁前去稳定后方,不久就解决了这一危机。
上图_ 荀攸(157年-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
因时制宜,曹操敢于用险计
同年十月,许攸的叛逃成为改变战争形势的契机。许攸突然来降,这让曹操身边的人都对许攸偷袭乌巢的主张表示怀疑。在一番商讨之后,曹操决定让曹洪、荀攸等人留守官渡,自己亲率步骑五千奇袭乌巢。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冒险的军事行动,但战争往往是风险与收益并存的。自八月份双方在官渡对峙以来,曹军逐渐不支,有崩盘的危险。如果还是一味死守官渡,对于曹操而言没有太多胜算。
虽然这次偷袭乌巢看上去不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没有更好选择的曹操愿意努力一试,正所谓“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而曹操之所以选择只带五千兵力偷袭乌巢,很大程度上是考虑到了万一奇袭不成,主要的兵力仍在官渡,至少大本营可以保住,自己仍然有退路。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曹操在用险的同时,也体现出其军事指挥稳健的一面。曹操奇袭乌巢,再加上最后决战时刻袁绍指挥失误,使得曹军既占领了乌巢,同时也守住了官渡,战争胜负的天平由此倒向曹操一方。
?上图_ 曹操(155年-220年)
纵观整场战争,曹操很早开始为双方的决战做着必要的准备,并在战争中优先考虑争夺主动权,面对突发情况也能应对得当,用兵正奇相辅……这些都为官渡之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这场关键的战役也为曹操最终成为优秀的军事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作者:天启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陈寿 《三国志》
【2】范晔 《后汉书》
【3】宋杰 《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
【4】田余庆 《秦汉魏晋史探微》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