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层楼高的悬崖边缘,有5只毛绒绒的藤壶鹅幼崽,它们刚出生两天却要面对一生之中最大的挑战“绝壁求生”。
白颊黑雁是一种中型雁,属鸭科黑雁属,又叫“藤壶鹅”。成年体长55-70厘米,翼展1.30-1.5米,体重1.2-2.3公斤是我国家鹅的近亲,经常在北大西洋上空排成“人”字型进行迁徙。
“藤壶鹅”是海鲜?
在西方天主教曾有规定,每周五为斋戒日,不能吃鸟兽肉。白颊黑雁一眼看去便知是鹅,但中世纪的西方人却硬说是海鲜,于是便能在斋戒期享用。
图:《植物志》插图
1597年,英国教会植物学家杰勒德发表的《植物志》里描述:海面上有一些浮木,木头上会长出贝壳,贝壳里会长出带羽毛的小鹅,长成后鹅会离开贝壳,生活在水面上。
图:《宇宙学》插图
1576年,德国数学家明斯特则在《宇宙学》将白颊黑雁归为植物:海上的木头会长出小树(其实是鹅颈壶),它的果实像叶子团成的球,当果实掉到水中就会散开,里面游出一只“木鹅”。
荒唐的闹剧一直演到1751年,英国博物学家希尔发表论文称:学会的人过于无知,拿着一根长着许多“带毛的贝壳”的破木头,声称鹅是从这里长出来的,这些长毛的东西是一种藤壶,海洋里的“寄生虫”,那些毛是藤壶的用来捕食的毛须,不会长成羽毛。
从此,白颊黑雁便从斋戒日的菜单上消失,还多了个外号“藤壶鹅”,而那种像鹅颈一样的“藤壶”则被称为“鹅颈壶”。西方的科学是从宗教中独立出来的,中世纪以前,只有神职人员才能研究科学。有传闻:弄出这么多故事,只是教会人员为了在斋戒日吃口肉。事情虽然荒唐却说明了一件事:白颊黑雁繁殖地太过神秘,中世纪以前无人知晓才可以拿来做文章。
神秘的繁殖地
大雁(鹅)大多在湿地、沼泽等水源地附近繁殖,白颊黑雁主要在北极附近的岛屿上繁殖。它们的天敌是北极狐与北极熊,为了躲避天敌,白颊黑雁会将巢筑在高耸的石塔之巅,如此极端的孤立方式才能远离地面的掠食者,从而安心繁衍,孵化幼鸟。
不过,幼鸟需要为这种安全付出更大的代价。悬崖峭壁上并没有草可供幼鸟食用,而羽翼需要8周的生长才具备飞行条件。于是就有了开始的画面,父母在峭壁下似乎在喊:“要么饿死,要么跳下来”。幼鸟只能冒死跟随,这是每一只白颊黑雁都需要经历的过程。
跳悬崖看似凭运气,实际暗藏玄机。幼鸟蹬腿纵身一跃,蹬腿要掌握好力度,如果太用力,会离峭壁太远,意味着将从120米高空,“砰”一声直接砸在碎石上;如果力太小,则离峭壁太近,下落过程会不断撞击峭壁上的岩石,一路跌跌撞撞,不死也成残废。
当然,体重较轻、羽翼丰满、有胆识的小家伙们,可以用力一跃,直接从120米高空乘风滑落,不过这种资质万里挑一。正确做法要将下落分解成几段,幼鸟的肚子较为柔软,有大量的羽毛。在下落过程中努力调整好撞击姿态,每次遇到岩石就利用肚子相迎,使撞击得到缓冲,下落速度得到减缓,从而提高生存率。
幼鸟即使从父母身边落下,父母也不会上前帮助。当最后一只幼鸟落地,父母会呼唤几声,似乎在喊“集合,前进”,然后便转身离去,摔得七荤八素的幼鸟必须立刻站起来,快速跟上父母的脚步。
不久后,听到白颊黑雁叫声的北极狐父母会领着小北极狐前来享用美餐,有些幼鸟依然活着,它们只是短暂失去行动能力,但动物世界没有商量的余地,它们只能在狐口下跟这两天的鸟生告别。
白颊黑雁一窝会产出4~8只幼崽,跳崖后能活下来的只有50%。在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上,幼鸟从出壳到跳崖仅有两三天时间,它们一部分进到掠食者肚里子,一部分突然出现在湿地上,所以在中世纪西方人的眼中,它们似乎凭空而降,这才有了那么多荒唐的假说。
跳崖看似残忍,其实是在每一代中挑选强壮、灵敏、适合飞行的优秀基因。生命的历程随着每一代子孙的降生而重新开始,亿万年来皆是如此。只有成功落地的白颊黑雁才有机会完成生命的接力,在伟大的生命历程中,它的重要性相当于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