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其实中国画最根本的样子

▲ 宋 佚名 风雨牧归图

物道君语:

有人说,西方绘画是写实的,中国画是写意的。

其实,这是对中国画的极大误解。中国绘画的起始点,无不是写实,无不是独到细致的观察。

今日,且随物道君带你看见中国画最根本的样子。


几年前,一幅名为《子母猴图》的中国画,以3.62亿元的价格成交,使之成为历代佚名古画中拍价最高者。虽然作者不可考,但画工精细入微,确是难得精品。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幅不知作者的古画,有如此高的价值?

▲ 宋 佚名 子母猴图

《论语》有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句话,为古代士人的言行举止制定了条条框框:人当志存高远,心怀仁爱,但对于艺术,玩玩就好,不可钻研,不然有“玩物丧志”的指摘。

中国绘画历史中不乏成名于世的大家,但多是达官显贵、高逸隐士,绘画更像他们的业余爱好。那些真正以绘事为职业者,身份低微,多被称之为画匠、画师,与文人墨客不可相提并论,甚至被鄙夷、戏谑。

▲ 宋 佚名 高士会棋图页

因此有许多画作名垂千古,却不知作者是谁。这一类画作,可称之为佚名画,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无名,却可创造伟大;卑微,亦能铸造永恒。这些佚名画如春风化雨般,默默浸润了一代又一代人,拓展了美的眼界,引人驻足观赏、望而兴叹。

可以说,这些画作里有着中国画“最正宗”的样子。

▲宋 佚名 消夏图

〖 马王堆铭旌画 〗

无名,却为他人梦飞仙

上古时代,中国没有真正意义的绘画。

有图无画,图是用来记述和实用的,画才是观赏品味的。因此我们看到上古时期的精美纹饰、图样都是为了装饰所用,或以图记事,绘图写真,作为考证实用而绘制。

但在马王堆汉墓中,辛追夫人的棺椁上覆盖着一幅铭旌(míng jīng)帛画,却以质朴的图样,生动地描绘了古人对宇宙的认知、对生命的想象。

在汉朝,人们“事死如事生”,他们觉得死后灵魂不灭,将飞升成仙。但升天之路未必坦途,铭旌帛画便是路线图。

▲ 马王堆汉墓一号墓铭旌帛画

在这张T形的织物上,最上方中间是人面蛇身的主宰之神。一般认为是女娲,应和造人之说。

在它的左右两侧,有日月陪伴。右侧的太阳之中有金乌,撑持在扶桑树之上。传说中后羿射日射落的就是这种乌鸦。左侧则是蟾蜍和玉兔于新月之上,有一女子奔月而上,可见后羿、嫦娥的神话自汉已存。

下方是接引入仙的场景,仙门前有司阍、神兽守门,司阍就是仙境的看门保安,来了新业主总要恭敬诚悫(què)。

再下是墓主人及仆从的侧像,奢华庄重,踩在穿过玉璧的双龙之上。最底有一裸体巨人,力扛大地,立于两条交织的大鱼脊背上,是传说中的地神。

画面精细而且充满想象力,构图讲究,完整地勾勒了人神世界框架,利用神话体系营造出升仙的理想愿景。

一直以来,我们都觉得中国人对生死忌讳莫深,但借着这无名画师留下的铭旌,才知晓,原来古人对待死亡与升仙如此浪漫而隽永。

画工虽然无名,却为他人成仙铺路,人神殊途,小小的画工却将两者缠绵。

〖 唐代《宫乐图》 〗

画师无名,只为时代立名

唐朝是中国文化爆炸的时代,强大也体现在极大的包容性,给予了画师们更多绘画主题选择,比如,对女性之美的抒发。

仕女画是唐代的螺钿珍珠,魅力鲜明。雍容华贵形容宫娥再合适不过,张萱、周昉深谙其道,笔下仕女皆着衣华美,身姿丰盈,神态雍容。

▲ 唐 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 辽宁省博物馆

晚唐的《宫乐图》也延续这风格,描绘了方桌案边,十位宫廷乐伎和二侍童一起品茗、奏乐的场景。

画中后排有四人吹奏,所用乐器分别是筚篥、琵琶、古筝、笙,一旁侍女以牙板节奏。乐师手持拨子,横抱琵琶演奏,极为写实。琵琶源自波斯,初为横抱,与现在弹奏吉他有几分相似,唐后才改为竖抱,以手指拨弦,可见乐器的变革。

仕女着齐胸襦裙,外罩薄纱,肩搭鲜艳帔帛,延续富丽华贵的仪态,几分无聊与闲愁是晚唐情致。

▲ 唐 佚名 唐人宫乐图 台北故宫

唐人丰腴为贵,面庞自然就饱满。额头双鬓、鼻、下颌施粉白,称“三白”;双颊腮红胭脂,是闻名于世的桃花妆。

案上显眼处一大茶釜,还原时兴的煎茶饮法。一人正以长柄茶舀将茶汤盛于碗中,又沉浸在奏乐之中。唐以前饮茶为粗放煮饮,陆羽崇尚的煎茶法更合乎茶理,加之升华的文化内涵,受到文人雅士王公贵族的青睐。

可以说,这幅《宫乐图》就像一张摄影作品,定格了大唐盛世的风流绮丽。画师对细节的极致把控,细致入微的绘画功力,真实还原了那个时代的仪容之雅、器物之美、生活之韵。

谁说中国画不会写实?其实,有些画师本属史馆管理,以绘画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是他们的职责,才会诞生像《宫乐图》这样的画作。

画师无名,却为时代立名。

〖 莫高窟壁画 〗

无名者的修行,铸就一世奇迹

佚名画中,最为世人所知的当属敦煌莫高窟壁画。

进入莫高窟,是沉浸式体验,四壁的佛经故事,高不可及的藻井,弥漫开来的曼陀罗,怎是虔诚二字以括之?

▲ 莫高窟藻井

可是,如此巨制,画师中有记名者仅有平咄子等12人。可是,他们来自哪里,有何生平,我们对此所知甚少。

目前一般认为是来自西域的民间画师。在敦煌文献中,也将画师称为工匠。他们表达手法质朴踏实,描绘的主题却很浪漫玄幻,这是反差的魅力。

▲莫高窟45窟 盛唐

莫高窟275窟开凿于北凉,采用印度“凹凸法”绘制众多本生故事,“本生”指佛陀未成佛的前生故事,“因现在事说过去事”的因果循环昭然。

▲ 莫高窟275窟

醒目处有“毗楞竭梨王身钉千钉”的本生故事:毗楞竭梨王是古印度一国王,笃信佛教,宣诏谁能讲法便满足其一切要求。一婆罗门劳度叉应募,但他要求的是向王的身上钉一千颗铁钉,才愿讲法。臣子们听后无不惊骇反对。王却欣然接受,身攒千钉。

百姓闻之伏地痛哭,感天动地。帝释天知晓后十分赞许,问王是否对所经一切后悔。王一心向佛,丝毫无悔。顿时身体恢复如初,众人皆喜。

▲ 莫高窟275窟 北凉 北壁中层 毗楞竭梨王身钉千钉

故事出自《贤愚经》,婆罗门劳度叉是极恶之人,有宗教的暗喻。早期本生故事情节简单,画师抓中要点,呈现最感人的场景。

时间无情,壁画已憔悴变色,但人物姿态、神情依旧惟妙惟肖,王的坦然自若,劳度叉的瞋目险恶,众人惊骇。画者仿佛身临其境,以平铺叙事展开,构思巧妙,线条连贯,傅色浓烈,教化人心无数。

花开花落,年复一年,壁画斑驳处显得如此苍老。静下心来,仿佛看到两班人在明暗修行,一班绘墙,一班研经,而前者也成为了后者最初的接引人。

画得精致,需要感同身受;画的宏大,需要天马行空,天井与地面就是画师的三千世界。画师对自己的艺术生涯如对求得佛法一般,修道成果,无怨无悔。

▲ 莫高窟275窟 北壁中层 尸毗王割肉贸鸽

〖 顾恺之的摹本 〗

将姓名掩去,绵延名作之美

有一类特别的佚名画,它有 “传作者”,但并非本尊,这一类多为仿作。

现存隋唐之前的画作基本都是摹仿作品。因为太多原画作或遗失灭迹,或随墓陪葬,早已不存现世,只能从史书记载中寻端倪。但无名的摹画者,用高超的技艺,还原了本真的惊艳。

▲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 唐摹本 大英博物馆藏(局部)

历史上声名赫赫却不见真迹的,最属东晋画家顾恺之。传世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皆为后人临摹品,还原了六朝时代的绘画风格。

《洛神赋图》是映照曹植《洛神赋》而创作的配图,开创了中国传统长卷画的先河。相比后世作品,造型相对单调稚拙,精密处却是天工。

长卷连续叙述主题,通过细致的观察,利用现实生活的素材,构想营造故事中不同环境氛围。

▲ 东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 宋摹本 北京故宫甲本(局部)

洛神坐在六匹龙马牵引的銮驾中升天,华美的伞盖,隆重的仪仗,鲜衣怒马掩不住人神殊途的重重哀愁……抒发洛神对爱情未果的哀伤。

▲ 东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 宋摹本 北京故宫甲本(局部)

创作绝非易事,临摹也有难度。摹本画师在连贯的线描中还裹挟了宋人笔法,充实审美,符合时兴。或许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并非如此华美,只因有了后来无名者的赓续加持,才成历史绝唱。

事实上,这些无名的摹本画师的画技,本不逊本尊。他们被雇佣仿制古画,多是为了生存,但付出的精力和专注是超凡的。

墨色褪去,绢素破裂,虎头三绝蓦然在;勾勒流畅,富彩生动,佚名人自作风帆。无名画师的细笔勾勒,每一画都是对原作者的尊崇,绵延的是美的传说。

▲ 东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 宋摹本 北京故宫甲本(局部)

〖 工笔写实的传统 〗

无名,为中国画正名

元朝时,赵孟頫曾问钱选什么是士夫画?答曰:隶家画。“隶家”就是外行的意思。在他看来,士大夫的画只是外行,真正的内行,是那些被轻视的职业画师、画匠。

纵观无名画师所留精品,大都是精细笔耕,高度写实,有代表性的形式美。他们笔下所呈现的,才是中国画最根本的样子。

▲ 宋 佚名 春溪水族图 北京故宫

“工笔写实”是中国绘画在文人画时代前原本的特质,恰是有这些卑微无名的前赴后继,才将中国画的美学内核传承至今。沧桑洗去虚表浮华,却无法撼动中国人对于美的认知。

卢楞伽,是画圣吴道子的学生。他在完成作品后不久而亡,可见作画中费尽心绪,在用生命挥笔弄墨,如战场拼杀,稍不注意全盘尽失,过度专注又劳心竭力。而无名画师如卢楞伽者,又有谁记得呢?

唐代右相阎立本,擅长作画。唐太宗见到异鸟,便召他来画。他只得奔走流汗而来,俯身于地作画,姿态如戏小丑。从此,他不准后辈染指丹青,不希望受此奚落羞辱。

▲ 唐 阎立本 步辇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

身份卑微,无名画者却以最质朴的精神,希冀用匠人的专注去打动人神,恭敬虔诚地描线浮色。他们和光同尘,湮没在历史的喧嚣之中,却获取了名家未及的成就。

轻视画师,是时代的偏见。佚名画作的传世,却是年华的公平,是美的胜利。

人生如斯,你我亦是平凡中人,但若心有一艺,专注当下,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 宋 佚名 江天楼阁图 南京博物馆

文字为物道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