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彩虹合唱团
▼
“5岁时,妈妈告诉我,人生的关键在于快乐。上学后,人们问我长大了要做什么,我写下“快乐”。他们告诉我,我理解错了题目,我告诉他们,他们理解错了人生。”
——约翰·列侬
好像我们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是不一样的,年代不同、环境不同、经历也不同。
但又似乎我们拥有过的童年,都十分相似。
因为如果真的要选择一个词语,来形容小时候的时光。
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说:“快乐。”
图 | 源于《你好小朋友》秋山亮二写真集
有人说我们怀念童年,其实不过是在怀念那段纯粹欢乐的时光。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等同于我们也开始默认:
长大成人后的我们,想要再拥有同样的快乐,很难了。
可到底这是为什么呢?
直到我看到一本书,是由瑞典作家巴克曼写的,叫《外婆的道歉信》,里面或许能够告诉我们答案
——也许是因为,我们从来都没有被好好教导过,该如何去当一个有趣的大人。
书里的主角是一对祖孙俩。
爱莎是一个马上就要满8岁的小姑娘。有着与她年纪不相称的“老成”。
而爱莎的外婆,马上就要78岁了,却又有着与她年龄不相当的“活泼”。
一个老小孩,带着一个小老孩。
合该会发生一些啼笑皆非的故事。
这不,刚一开始,外婆和爱莎就被抓到了警察局里。
因为大半夜的,外婆连当一个病人都不安分。
竟然从医院偷跑出来,带着爱莎去翻动物园的围墙,去看猴子是不是会像她们争论的那样站着睡觉。
被发现时还向警察扔屎球。
图 | 《快乐星球之三十六号》电影
最后警察通知了外婆的女儿、爱莎的妈妈前来解决这混乱的局面,还引来外婆的一通抗议:“你干嘛叫她,疯了吗?她会气炸的。”
凌晨2点,爱莎和外婆站在人行道上等着家长,用手指拨弄着自己围巾上的破洞。
她努力想忍住眼泪,但没有成功。
“哦,行了,你妈妈能补好的。”外婆轻轻捶了一下爱莎的肩膀。“可以跟她说,你试图阻止我爬围墙的时候,把围巾扯坏了。”外婆努力表现出欢快。
爱莎用手背擦去眼泪,小声说,“外婆,我不傻。”
是的,小爱莎不傻。
她知道自己的围巾不是半夜翻墙时弄破的,而是在学校里被几个高年级的女生欺负时给扯烂的。
她知道外婆逃出医院闯入动物园,也不是真的为了看猴子。而是为了能让爱莎忘记,今天在学校发生的不愉快。
爱莎为自己的遭遇难过,又为外婆的良苦用心感动。
外婆告诉爱莎:
如果你摆脱不了坏事,就必须用更多“好料”去盖过它。
外婆在别人眼里,是个“大麻烦”。
似乎她每天都会制造各种各样的事,招惹自己的女儿和邻居。
图 | 源于《飞越老人院》电影
说有着6国驾照,偏巧没有一张是属于她目前生活的国家。平时用膝盖顶着方向盘,便开始在街上“无证驾驶”。
看到有组织挨家挨户拍门上前,宣扬上帝、基督和天堂。她会站在阳台上,敞开睡袍拿着彩弹枪冲着他们射击。
下雪天在楼下堆了个雪人,给它穿上衣服。为的是让它看起来像是从屋顶摔下来的活人,把邻居吓了个半死。
……
可就是这么一位看似疯癫无忌的外婆,却给了爱莎最深沉的爱和保护。
因为爱莎在别人的眼里,也是个“小麻烦”。
她早慧、机灵、却也敏感。
从大人口中听到不熟悉的名词时,她会上网去查阅维基百科,轻易不能被糊弄。
在学校受到霸凌后,校长劝说她要表现得“正常些”才能“融入其他小朋友”。爱莎明白这是要息事宁人。
父母离异又各自再婚,母亲怀孕即将拥有新小孩。所有的一切都令爱莎感到难受不安,她却只能沉默。
除了在外婆面前。
爱莎可以尽情地展现自己的脆弱、孤僻和真实。
图 |电影 《the fall》
每一个害怕得不能入睡的夜晚,爱莎都能在外婆给她构建的童话世界里,一个叫不眠大陆的地方,化身为最勇敢的骑士自在畅游。
每个7岁的小孩都应该拥有一位超级英雄。所有不同意的人都需要去检查一下脑袋有没有毛病。
外婆就是爱莎的超级英雄。
直到有一天,超级英雄郑重地交给爱莎一个任务。
她写下了好几封道歉信,希望爱莎帮忙交给大楼里的邻居们。
这对于一个7岁的孩子来说,完全是一趟冒险之旅,但她不得不完成。
谁也不知道,原来外婆在这趟安排好的旅途里,早早备下了能够让爱莎茁壮长大成人的养分。源源不断地滋养着爱莎的当下和未来。
外婆给爱莎浇下的第一道成长肥料是
——拒绝权威。
爱莎被同班男生打瘀了眼眶,校长却淡然解释道,不过是典型男孩子气的恶作剧。
外婆气得用地球仪砸向校长的电脑屏幕。
愤愤地说:“这小子不是因为打了女孩才是个小混蛋,是因为打了人,任何人!”
校长的权威在外婆身上是不管用的。
图 | 电影《处刑人》
毕竟外婆年轻的时候,还曾和全社会异样的目光对抗,选择成为了一名女外科医生。
这是爱莎在送信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的外婆的过去。
外婆的存在,以及她所做的看似疯狂的一切。
都是为了告诉爱莎:
要勇于打破不合理的常规,对抗僵化的传统约束。
一位朋友曾告诉我,作为一名转校生,他也试过无故地被全班的同学孤立,却又被家长老师劝诫要积极、友善地融入集体。
在同辈和长辈双重“权威”之下,步履维艰。
我才惊觉,生活中一直有很多“无用的权威”。
当权威的出现不是为了走向正义,而是为了给他人造势及提供便利的时候,我们就该提高警觉。
外婆准备的第二重肥料是:学会谅解。
在她们生活的公寓楼里,有着一群奇怪的邻居。
吹毛求疵的玛丽,白天从不出门的魁梧大汉,酩酊大醉的黑裙女人,老好人的莫德夫妇……
原本,这些邻居对于爱莎来说,不过是熟悉的陌生人。
爱莎甚至讨厌和害怕他们。
可外婆交待的信件,犹如一块块拼图,拼凑出了邻居与外婆的过往,以及他们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
原来,外婆讲诉关于不眠大陆的故事,是真的。
里面的角色,都是邻居们的缩影。
图 | 电影《飞越老人院》
他们被外婆从一场场灾难或战场上救回来,各自深藏着苦痛。
一场海啸夺走了黑裙女人挚爱的丈夫和儿子,玛丽从小活在被抛弃的阴影中,魁梧大汉是战场伤兵,老好人夫妇的儿子其实是杀人犯……
外婆说:
不是所有怪物一开始都是怪物。有些因为悲伤才成了怪物。
接纳自己、谅解他人,生活从来不仅只有一种真相。
记得山区教师张桂梅,当年被批评最多的,是不尊重家庭妇女的地位,眼光狭隘。而其中大多数人,根本没有真正体会过落后山区女子的命运。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
尝试谅解,其实也是在拓宽自己生命的宽度和广度。
外婆给爱莎准备的最后一课是:直面死亡。
外婆把最宝贵的一封信,留给了爱莎。
在这封道歉信里,她是这样写的:
Sorry I have to die. Sorry I dyed. Sorry I got old.
翻译过来是:原谅我不得不离开。
原谅我的离开,原谅我老了。
爱莎的超级英雄,因为癌症,永远地离开了她。
旁人告诉爱莎,外婆年纪大了,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爱莎反驳,“对于我来说不是,我才认识她七年。”
七年对于拥有深情厚谊的祖孙俩而言,实在太短。
跟死亡讲道理很难。对你爱的人放手也很难。
可恰巧死亡和离别,却是每一个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图 | 《外婆的道歉信》里外婆给爱莎的亲笔信
外婆不想爱莎活在因为她的离世而带来的阴霾当中。
所以给爱莎安排了送信的任务,里头藏着来不及教给她的成长课题,帮助爱莎重塑自我生命的支柱,成为自己的超级英雄。
因为外婆留给爱莎的爱与勇气,是不会随着它她的离去而消逝的。
畏惧死亡,是人类的天性。
尤其是如今疫情的席卷之下,我们更明白了生命的脆弱。
生死的法则我们必须遵循,可死亡从来不是终点。
因为生命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彼此的相互影响。
离别虽有时,精神仍长存。这才是我们从容面对生死的良药。
图 | 电影《外婆的家》
之前网络上有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有哪些道理启示是你想告诉别人的?
其中获得最高赞的回答是:
没有任何一种道理能让你过好这一生,除了找到自己。
《外婆的道歉信》讲诉的,的确是个十分简单的故事。
它甚至和《小王子》一书相似,都是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呈现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与思考。
然后献给所有在现实生活里,变得粗粝钝感的大人。
如果说《小王子》是想希望每个曾是孩子的大人,找回自己的童心。
那么《外婆的道歉信》一书,更加希望的,是每一个大人回归到孩子的身份当中;
看看每个人给自己的成人角色,设置了多少不必要的条框限制。
从而找到那些束缚,给自己的人生松绑。
在这里,我还想谈一下本书的作者——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图 | 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有些时候,当我们能够花点时间,更好地去理解作者创作的目的,我们就愈能接近文学作品想传达的真相。
作为一名瑞典作家,比起《外婆的道歉信》,巴克曼还有一部更为广为人知的作品叫《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书里的欧维是一个极尽恪守规矩、脾气古怪的59岁老头。
在深爱的妻子离世后,生活的秩序被扰乱而无法找到活着的意义,准备赴死与妻子团聚。
但又多次被“不常规”的事情打断自杀的举动,重新找回了对生命的的热诚。
图 | 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巴克曼擅长用温情的笔法,通过老人和小孩的故事构建出一个全新的世界。
他在一次采访中曾说道:“最吸引我的就是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和10岁以下的小孩,因为他们是最不会在意那些社会既定法则的人。”
“到了一定年龄以后,人的价值观会渐渐变成这样一句话:‘你知道吗,别人他妈的怎么想,关我屁事。’然后小孩子也还没学会应该怎么去适应这个社会。
我对这些人很感兴趣,他们不会跟随别人人云亦云,而是只挑自己的路走,但也不至于是别人眼中的奇葩。他们只是夹在人群中,步调和别人不太一样。”
巴克曼觉得,人的一生,找到自我步调比听大道理有用。
别去取悦世界,只来取悦自己。
做个有趣的大人吧。
不要让任何人告诉你不应该不同。
好好生活,好好大笑,好好做梦。人生本是一场伟大的冒险。
文字为极物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
本文作者:暄翊